陳巧巧
摘要:積極的情感體驗對于學習很重要,我主張要追尋情智共生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課堂,尊重個體生命情智共生,展現學生思維發展探究的軌跡,能讓學生感受到自主的尊嚴、獨立存在的價值,重要的是心靈成長的愉悅和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樣的課堂,有靈活機動的教育機智,有即興生成的教學環節……四處充盈著生命成長和人文關懷。
關鍵詞:激情;啟悟;化育;有效;自主
雅斯貝爾斯曾指出:“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性的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遞、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的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動其自由天性。”
追問生命意義的教育,有情有智。尊重個體生命情智共生,展現學生思維發展探究的軌跡,能讓學生感受到自主的尊嚴、獨立存在的價值,重要的是心靈成長的愉悅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在課堂上,我們拉近日常生活,與孩子們一起體驗生命,讓教育變成陽光和雨露,在彼此心中播撒下愛與感恩。我們一起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享受獨特的生命,并盡情展現生命之美!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關于“情智語文”教學,也作了感性的描述。 “情智語文”關注“人”,關注“人”的精神需要,關注“人”的言語潛能、個性、情感和心靈。在語文課堂上引領學生在情中生智、智中生情、情智共生;經歷情感與智慧的發展,讓課堂綻放生命的靈動之美。在我看來,可從以下著手:
一、言語激情,多元啟悟
“善于肯定,樂于贊美”。無論哪種語言,都能和緩地觸動學生思想、感情的心弦,追求“講到莊嚴處,學生竦容端坐;講到豪壯處,學生熱血沸騰;講到義憤處,學生橫眉立目;講到歡快處,學生笑意盈盈的教學境界。這是一種磁性的課堂,它既能深深地抓住了學生的心,又能溫柔地呵護學生言語心智的成長。課堂無處不見鮮活的生命在律動,在交融,在成長;無時不見活靈的智慧在閃現,在流動,在煥發異彩。師生在這平等對話的氛圍中,一起體驗“尊嚴”“個性”“自由”和“活力”。
比如:低年級語文課《熱鬧的菜地》教學設計
環節一:
師:“豆角青青扁又長”,豆角娃娃到底有多美呢?咱們一起再去看看兒歌是怎么寫的?(齊讀)
(1)豆角是什么形狀呢? 扁又長
(2)哪個詞語在寫豆角的顏色? 青青 “青青”是什么顏色?課文中還有一個生字娃娃跟“青青”是講的一個顏色?生自讀找一找。
(3)引出“絲瓜長長披綠袍”。(“綠”,原來“豆角青青”的“青”和“絲瓜披綠袍”的“綠”是一個意思)
(4)“綠”:指導寫字、組詞。
(5)豆角和絲瓜穿著同樣顏色的衣服,到底誰更美呢?生賽讀
(6)評價,再指導生美讀。
師:好漂亮的豆角和絲瓜呀!他們的衣服可真美!比美大會上,還有些蔬菜娃娃也急著想要比比誰穿的衣服顏色最好看。菜地里變得好熱鬧!請小朋友們趕快在課文中找一找,還有哪些蔬菜娃娃的穿漂亮顏色的衣服也來比美啦?(紫、紅、黃)
……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的生活性與實踐性。這篇課文的設計,我從生活實際出發,使用兒童化的語言,利用學生的親身實踐體驗拉近師生的距離,再創設情景。利用課件將所有的蔬菜娃娃聚在課堂開展比美大賽,引導孩子加入比賽一起比美,隨文識字;熟讀成誦;再指導背誦。利用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孩子們通過看、讀、寫、比美多種感官,自主探究發現,讀熟了課文,認識了與蔬菜特點相關的生字;也沉浸在自主探究的驚喜與自豪中。
這樣情智共生的語文課堂就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是一種洋溢著情感、彌滿著想象、充滿著創造精神的世界。
二、化育生命,因材施教
語文課堂的靈動之美,應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聽者動容,思考其中,收獲其中。又如同醍醐灌頂,讓人心動后積極學以致用,也可是創新性融會貫通……在矛盾與碰撞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動和回歸的人性,享受課堂是生命綻放的過程,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喚醒。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因此,化育生命,首“備學生”。其次,做好因材施教。當學生在思考、回答問題、完成練習,或是與老師同學的互動當中,出現了思維、語言、表達有阻塞、“頓滯”的時候,我們不會拉下臉來說:“都講了多少遍了,你怎么還不會這道題?”而是很快調整自己的教學環節,無論用優生帶學困生,還是及時降低難度、點撥鼓勵,一直用欣賞的目光看待學生的言行,聆聽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以心交心,堅信靜待花開,相信奇跡發生。那是我們在對生命喝彩!
能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需要,幫助孩子們在課堂愉快的學習,使我們一直的追求和夢想!如果能讓每一個孩子在我們設計的情智交融的課堂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即使讓我們付出更加辛勤的勞動,又有何憾呢?
三、有效探究,自主發展
古老的教學文化強調人的潛力之發展,強調人要理解自己和他人,強調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強調人向自我實現的發展,以實現“人盡其所能成為最好的人”。
教育家劉國正先生說過:“不是我教你學,也不是我啟你發。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也推著教師走,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雙方都欲罷不能,其樂融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充分發揮情感因素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積極作用,把學生學習活動和情感體驗有機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成為傳遞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培養情感,培育智慧,情智協調發展、互相促進提高,最終彼此自主發展成為最好的自己,實現情智共生課堂的最高境界。
情智共存,師生共生,定能綻放語文課堂的靈動之美,我們的教育定能讓生命更加絢爛多彩!
參考文獻:
[1]《語文課堂尋真:從原點走向共生》 作者:黃厚江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7月
[2]《激情與智慧共舞,靈性與創造性共生》 作者:杜小梅 出版源:《山海經:故事》出版時間:2017年
[3]《語文“生態課堂”教學探索》 作者:孫玉鳳 山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
[4]《共生語文:指向兒童互助成長的無限可能》 作者:陳紅 《人民教育》出版 出版時間:2014 年
[5]《語文新課程生態課堂教學探索》作者:楊士榮 山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年
[6]《教育激揚生命》作者:郭思樂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