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作為孩子通向社會的第一座橋梁,對孩子的個性、品質和健康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所走的每一步對他們以后的人生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xiàn)代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村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嚴重影響著農(nóng)村小學生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農(nóng)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問題;對策
我在在農(nóng)村教育工作崗位多年,比較了解農(nóng)村家庭教育現(xiàn)狀及其對學生的影響,如何采取相應的對策,對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縱觀現(xiàn)階段的農(nóng)村家庭教育不乏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現(xiàn)狀:
一、農(nóng)村孩子成“留守兒童”,由“代理家長”管理,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機會。
以我班38名同學為例,有58%的孩子是“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較多,而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管帶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長輩們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為“重心”、“中心”、“軸心”,這種隔代教育存在著許多弊端:過去家庭條件差,當時的父母極少寵愛孩子,現(xiàn)在祖父母把那一份寵愛加倍地給予了第三代,造成了溺愛。 而家長為了生計而長年奔波在外,他們忽視也忘記了更重要的事情——對子女的教育。家長片面地認為,只要滿足了子女對金錢的需要,孩子就會好好學習,自己也盡到了責任。可他們不知失去的家庭教育是無法用金錢彌補的,孩子被扭曲的心靈和形成的孤僻、任性、倔強的心理已很難矯正,“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觀念在孩子的大腦中萌芽,要靠金錢、溺愛來補償給子女只會適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者文化素質偏低,教育觀念陳舊落后,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觀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觀念在農(nóng)村家長的大腦中根深蒂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絕對權威,家長主義、命令主義等落后陳舊的思想觀念,嚴重束縛了家長的教育思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沒有不疼愛子女、不期待子女成才的父母,祖祖輩輩生活在農(nóng)村的家庭更是將一切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期待他們能跳出“農(nóng)門”,光耀祖宗。他們是想讓孩子學好,但沒有具體的行動,平時對孩子的學習情況很少過問,任其自然。農(nóng)村家長素質低、習慣差,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圍,對孩子成長負面影響很大。家長在農(nóng)閑時沉湎于搓麻將、打撲克、喝酒,很少看書讀報。農(nóng)民的住房及經(jīng)濟條件提高很快,但對精神文明投入太少,有的是一片空白。家長對子女的關愛、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可以理解,可他們對子女的愛、期望、教育與新時代格格不入。
三、家長缺乏與孩子交流,不善于與學校配合溝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xié)調。
農(nóng)村家長缺乏與孩子的交流,缺少對孩子正確的思想教育。許多家長認為,他們的任務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學習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在農(nóng)村,許多家長認為把子女送進了學校就等于送進了“保險箱”,教育屬于學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學校,培養(yǎng)和教育孩子屬于學校的應盡之責。家長不主動與學校溝通,將孩子交到學校之后不聞不問。
在市場經(jīng)濟時代,農(nóng)村的家庭教育已經(jīng)逐漸失去了對農(nóng)村教育的支持作用。本來家庭是人才的誕生地,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也是人來到人間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的發(fā)展。可是當下的農(nóng)村家庭教育不僅根本沒有擔當好教育者的角色反而是在湮沒人才。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放任自流,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只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協(xié)調發(fā)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成功的未來。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為:
一、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孩子成長的良好氛圍。農(nóng)村留守孩子問題已成為關系到我過國社會轉型時期綜合發(fā)展的一個特殊問題。溫家寶總理曾指示“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要求各級人員都要關心那些流動和留守的孩子。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親子活動,培養(yǎng)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生活趣味,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使他們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孩子成長的氛圍,應爭取通過政府部門和一些社會組織,開展關注留守孩子的專項活動,讓他們能夠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愛。當父母的照顧與關心缺失時,適當?shù)匮a償留守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和接受道德教育的需要,加強對留守孩子的家庭和對其監(jiān)護人的教育指導和培訓工作。
二、舉辦“家長學校”,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舉辦定期的家庭教育講座,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知識的培訓,把家長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幫助家長形成“理性的”、“關愛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長重視孩子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促進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環(huán)境。增強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圍,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yè),經(jīng)常查看孩子的作業(yè),幫助孩子形成自覺學習的態(tài)度。改變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認真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做好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長,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三、加強家校交流,建立互通機制。學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沒有家庭配合的學校教育永遠不能完成教育任務,沒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孤掌難鳴”,兩者相互促進,密不可分。可以通過適時召開家長會或讓教師家訪,向家長通報學校的工作和班級情況,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能加強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聯(lián)系,加深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理解。在家長沒有意識到兩者配合協(xié)調的重要性時,學校有責任主動和家長聯(lián)絡,從學校走出去加強和家長的交流,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我們認為學校應該制定一個具體的和家長交流聯(lián)系的方案,形成學校制度性的決策,將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作為學校的一項日常工作來抓,將學校的溫暖、教育理念帶給學生的家長,以共同完成對孩子的教育。
農(nóng)村的家庭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注,只有這樣三位一體的教育環(huán)境,才能為孩子的健康發(fā)展和農(nóng)村的和諧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周良幟(1963.03---),男,漢族,重慶北碚區(qū),專科,中小學一級教師,重慶市北碚區(qū)文星小學,從教三十多年數(shù)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