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宋潔
摘要:家庭教育是兒童最早接受的教育,對人的畢生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皮亞杰認為0-2歲嬰幼兒處于感知運動發展階段,在家庭的情境中,兒童直接作用于環境,通過游戲和探索客體,在頭腦建立和修改心理結構從而更好的適應外部現實。父母決定了孩子周圍“無生命”的物品(玩具、書籍和工具)的數量種類和組合、周圍刺激的水平、安全依戀模式的發展和同伴情境的創設。本文運用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剖析了0-2歲嬰幼兒發展的特點,建議選擇適合的游戲材料并建立有利于兒童發展的家庭成員及同伴互動模式,促進嬰幼兒在認知、情緒和社會交往能力上的進步。
關鍵詞:嬰幼兒;建構主義;家庭教育;游戲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的創始人,以自己的孩子為被試,在妻子的協助下對其進行了細致的個案研究,細心研究了孩子兩歲以前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發展的過程。皮亞杰認為刺激和反應的關系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根據認知發展理論,兒童直接作用于環境時,思維得到發展。
圖式是皮亞杰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它使個體能對客體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使信息秩序化和條理化,從而達到對心理的理解。圖式一般從最初的運動動作模式發展到基于心理水平的轉變,比如:6個月大嬰兒的“落下”圖式就非常刻板,只是簡單的放開撥浪鼓,然后有興趣的觀看;但到18個月的幼兒,其“落下”圖式就變得有思考性和創造性,在游戲中他會將球擲下樓梯或拋向空中,更有可能將不同材質的球類通過不同方式和不同力度的投擲去豐富“落下”圖式,可見對世界的探索和好奇心均來源于此。
皮亞杰曾說:“智慧的本質是適應”。而同化、順應、平衡就是適應內部組織的構建,也是“圖式”變化的第一個過程。(1)“同化與己”,就是有機體把新環境成分整合到自己的原有結構中去,例如,當幼兒使物體落下時,也即在進行同化,使它們進入“落下圖式”。(2)“順應于物”,當新刺激不符合我們的已有圖式,就需要對原有圖式進行修改或重建,以適應新環境,例如,當幼兒把籃球和鐵球分別投擲到空中,考慮到物體的不同屬性,調整其“落下圖式”;根據皮亞杰的觀點,當兒童改變不多時,同化多于順應,意味著一種穩定的、舒適的狀態,即認知平衡;當順應多于同化,兒童處于認知不平衡狀態;有效圖式的產生更多來自于平衡和不平衡之間的持續發生。總而言之,兒童或成人的發展,都需要自身逐漸形成一個穩定的開放性系統,通過學習或社會交往不斷調節已有圖式和新圖式,以達到認知平衡。如果人始終停留在舒適的認知平衡區,則無發展可言。
游戲來自于物理環境中的刺激源。在這一過程中,兒童處于“高度活動”的狀態,動手動腦探索客觀事物,通過作用于無生命物的客體,逐步形成、發展和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幼兒在0-2歲階段的游戲大致可分三種,玩具、日常生活游戲和假裝游戲:(1)玩具大多為積木、沙和水、搖鈴等,父母可盡量選擇具有開放性的“聰明玩具”,尤其是一些天然材料,比如木頭、布等,這類玩具通過幼兒自己的操作,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可以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盡量避免選擇塑料的、包含著聲光電原色的“笨玩具”,此類玩具通常只需要幼兒按動一個按鈕發出聲音或轉動,一個按鈕扼殺了更多可能性的發生。(2)幼兒的家庭教育要在生活中進行,在幼兒的活動中進行,所以日常生活游戲也成了幼兒游戲的重要部分,如各類豆子、塑料餐具、甚至幼兒自己的襪子等,一方面培養兒童應對日常事件的能力,也更加有利于在生活中親子關系的建立。(3)假裝游戲,可以實現幼兒的去自我中心化和社會化、調節和宣泄情緒、促進了幼兒的心理表征的建立以及語言的發展。很多研究都發現假裝游戲使得兒童多方面的心智能力都有所提高,包括持續注意、以及、邏輯能力、語言和讀寫能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反映自己想法和觀點采擇的能力(Laura E.Berk,2008)。總之,無論選擇哪種形式的游戲,都需要確保游戲環境和材料的安全,定期更換游戲材料以保證游戲的新穎性從而引發兒童的認知沖突,另外選擇的游戲材料要符合幼兒當前身心的發展的階段,不可急功近利的超前。
游戲中的親子關系是來自于父母的演示,而非權威性的教授。首先,每次拿出1-2個玩具,讓幼兒自己選擇,培養其專注力,并讓他有“做決定”的自主感。再次,先讓幼兒自己探索,父母不介入式的觀察,保護幼兒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展示給幼兒新的玩法,在展示的過程中,父母是一個玩耍的游戲者,以愉悅輕松和享受的態度并一邊玩一邊用象聲詞去配合,一方面引起幼兒的興趣增加其參與感,另一方面也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最后,如果幼兒此時刻沒有模仿,可以用指令或者手把手一同玩耍,這一點的前提是完全尊重幼兒的意愿。“教”和“演示”看似目的相同,但效果相差很大;前者體現的是一種不平等的親子關系,更多的是灌輸,忽略了幼兒的自主性,甚至父母的心態是急躁和急功近利的。后者是一種陪伴的關系,更多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做一個有趣的父母,不要低估兒童的任何一項能力,在放手中讓兒童去愛和體驗人生的神奇和美妙。
參考文獻:
[1]Laura E.Berk.(2008).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桑標等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傳統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對當前我國道德建設的影響[J]. 蘇海紅.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1)
[3]幼兒園教學制度文化:偏差與更新[J]. 李如,林克松.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04)
[4]應試壓力的下放:“幼升小”雷人試題考糊家長[J]. 周薇. 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 2010(07)
[5]幼兒園課程實施現狀與特征的個案研究[D]. 王萍.東北師范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