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粦
[摘要]基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有著種種弊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進行轉型,這是語文教育創新與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決定著教師教書育人的成效,關系到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培養。在課堂轉型過程中,語文教師要順應新課改的基本要求,注重教學創新,從授課方式、互動形式、師生關系、課堂文化、教師角色等環節實現語文教學的“華麗轉身”,進一步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優化課堂授課環境,激發教育對象的學習潛能,達成語文綜合素養協調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語文素養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課堂組織形式、學習者的定位、教學環境的開放性和教育手段的多樣性等都已經不同以往,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課堂轉型的速度。小學語文課堂是一個生態系統,課堂轉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協調配合,也不能對傳統課堂進行完全否定。語文教師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偏好,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轉型,讓授課方式變得更加靈活,進行多維交流,減少師生間的沖突,塑造開放的教育環境,讓教師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實現學生知識與素養的同步提高。
一、授課方式轉型,從傳統到靈活
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是依賴教材和落后教育手段開展教育活動,長此以往,會讓語文教育環境失去活力,教育對象的學習潛能與興趣難以得到有效激發,學習成績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必然會形成對課堂轉型的有效促進。對此,教師要加強傳統授課方式與現代教育技術之間的融合,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可以為課堂轉型提供有效的輔助和支撐,可以將語文知識通過視頻、音頻、文字等形式進行立體化的呈現,所以,小學語文課堂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新型教學技術在教學設計環節中的應用,增加新型教學資源的設計與建設,如多媒體課件、微課等教學資源的設計,都是授課方式轉變和課堂轉型的重要物質保障。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選用科學的授課方式,并結合課堂教育目標和學生的興趣特點來加強多種授課方式之間的組合與創新。例如,在《亡羊補牢》的寓言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對寓言故事中寓意的理解,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的開始階段導入一段FLASH動畫,將寓言故事進行動態化、形象化的演繹,這樣顯然比教師單純進行傳統式的說教更為有效,能夠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更有興趣參與教學活動,促進他們知識與素養的發展。
二、互動形式轉型,從單向到多維
在傳統教育環境下,有些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落后,有的不重視師生互動,有的過于強調個人的教學權威,導致師生互動環節存在很多有待優化的環節。比如,對互動教學缺乏有效設計,所以,在互動環節過多地開展了無效互動和機械互動,或者在互動環節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導致多維互動的秩序比較混亂,還有些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手段過于依賴,過多的人機互動割裂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小學語文教師作為互動教學的引領者,一定要轉變過去單向互動的落后思維,創新和構建基于多元主體的互動教學環境。對此,語文教師應樹立正確的互動教學理念,讓互動問題或互動項目貼近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和生活實際,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習思維的有效引導,在有效的師生互動中滲透語文知識點和德育內容,這樣才能保證互動式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在《媽媽的賬單》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講一個關于“要零花錢”的小故事,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討論,然后再進行課文知識的講解,這樣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有效集中起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都能呈現在語文學習的重點環節,實現對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培養。為了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導入游戲,讓語文教學“寓教于樂”。如識字游戲,不僅可以增強語文識字學習的趣味性,而且能創設集體化、快樂化的互動學習情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師生關系轉型,從沖突到和諧
一些教師過于強調個人的教學地位和權威,不太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想和獨特見解,也不重視學生個性化素質的培養,缺乏對學生求知過程的規范性管理,導致很多學生對教師產生畏懼和反感心理,這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最終影響到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淡化對教學權威的盲目崇拜,適當降低教學姿態,充當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良師益友。一方面,語文教師要積極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成為語文課堂的核心,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在教學評價環節要淡化個人權威和“標準答案”,多采取開放性、激勵性的教學評價手段,保護好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在《慈母情深》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組織以“我的母親”為主題的作文教學活動,不管學生的寫作水平如何,教師對剛開始嘗試寫作的小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努力尋找學生作品中的“閃關點”,避免打消學生寫作熱情的現象,多對寫作亮點及時加以肯定和表揚,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減少沖突,實現良性互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四、課堂文化轉型,從封閉到開放
傳統的課堂文化強調教學地位,基本都是為教師的授課服務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課堂文化也需要進行轉型和升級。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文化雖然是隱性的,但是,卻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v觀以往語文課堂的隱性教育環境和氛圍,具有封閉、枯燥、互動性差等特征,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教師對語文課堂文化的建設“視而不見”,習慣了在傳統教育思維引導下的“一言堂”,造成學生課堂話語權的喪失,學生只能開展被動機械的知識學習,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素質和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對此,小學語文優秀課堂文化的建設一定要開放和包容,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個性需求,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持續發掘學生的求知潛能,促進學生情感素質的發展。同時,課堂文化建設要突出學生自主學習文化的培養,學生需要加強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有機結合,養成在現實生活中積累和應用知識的好習慣,有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將相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問學生最喜歡文中的哪個角色,學生給出的答案會有差別,理由也不盡相同,這種開放性的提問和課堂文化氛圍的塑造,可以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和被動思考中解放出來,積極融入個人的理解和思考,這樣的課堂形式顯然更加有效。
五、教師角色轉型,從權威到服務
教師教育角色的定位以及課程授課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認真反思的。教育角色固然重要,但并不代表教師就是萬能的和永遠都是對的,尤其是在開展德育和情感教育時,語文課程的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教師過于強調個人的教學權威,就會削弱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對自身的課堂角色進行定位時,要堅持以生為本,一切教學活動都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自身要通過教學轉型,更好地充當學生語文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進行學習修正,促進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例如,在《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中,包含著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德育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機械性的評判,或者進行強制性的糾正及懲罰,一味強調教學權威會造成學生的反感,不利于學生自主行為習慣的養成。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生活行為的引導,服務于學生良好環境保護意識的養成,最終使學生主動投入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中,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領悟到知識學習和地球生態平衡重要性,成為合格的“地球衛士”。
課堂轉型是當前教育改革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迫切需要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做出積極轉變,不再受“應試教育導向”思維的束縛,教育教學方案的制定要面向全體學生,合理規劃課堂授課空間,懂得“留白”與“放權”,保障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豐富課堂的教學手段、內容與形式,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素養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課堂文化,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取、內化以及綜合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雪霞.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J].西部素質教育,2017,(03).
[2]田茂珍.基于快樂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7,(13).
[3]朱道軍.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淺析[J].語文天地(高中版),2010,(04).
[4]周萍.現實與需要之間的對抗和消解——淺談“轉型期”的初中語文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0,(13).
[5]婁丹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
[6]孟建平.探索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推進區域教學均衡發展[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5,(15).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