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
【摘要】隨著當前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開展,在小學教學中一些較為傳統的教學思維和理念都得到了革新,以便適應新課標的需求。本文對當前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闡述,并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希望可以幫助相關工作者更高效的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語文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69-02
一、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落后
當前一些小學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是較為落后的。有些語文教師認為,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也就是認識生字詞,并且對書本上相關文章的大意有一個較為大致的了解即可。在新時期下,教師并沒有針對學生的語文思維進行培養。小學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關鍵的時刻,而語文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發展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的教學不僅是關于生字詞的教學,更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等,但是很多教師并沒有針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沒有將作者的思想情感傳達給學生,這也就使得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達不到相應的要求。
(二)學生對語文課堂不感興趣
興趣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通過興趣的引導,能夠讓學生在整個學習中化被動為主動。但是就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來看,很多小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并沒有產生很大的興趣,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對相關內容予以足夠的重視,大多都是使用較為單一的說教式教學,學生長期在這種枯燥乏味的課堂上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并沒有將學生作為整個課程的主體,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唾沫橫飛,但是很多學生都沒有收獲太多的知識。教師也沒有重視不同學生之間在接受新知識時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學習興趣。
在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著教學質量的提高,比如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限制,或者學校的教學硬件達不到水平等。新時期下,要能夠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基礎,通過語文知識的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在新時期下響應新課改的相關教學理念。
二、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營造有效的學習氛圍
輕松的學習氛圍對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在小學語文中,要想更好地讓學生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就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適當的學習氛圍。通過合適的學習氛圍,能夠更好地建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這樣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進而保證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更具針對性,能夠走進學生的內心。教師要做好課堂活動,比如開展有效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課程中來,把握住每個學生在語文方面的學習狀況,進而在教學中能夠做到對癥下藥,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還應該逐漸養成一些方面的能力,進而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可以通過語文的教學來對學生的合作能力進行培養,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來進行探究與思考,并且通過小組競爭來獲取優勢,這樣就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并且掌握一些有用的語文知識,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的最好的教師,學生對于語文知識有了興趣,那么在整個課堂的學習中都會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地去探索知識。教師首先可以豐富教學手段,如果僅僅通過說教式教學或者板書的教學形式,那么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就會感覺到疲倦,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在這個階段對于視頻中的聲音、畫面等都是非常感興趣的,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更快地使學生進入狀態。再加上語文課本上的很多內容通過多媒體表現出來的話都更有優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而幫助學生培養相關興趣。其次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對相關內容做出有效的延伸。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還應該拓展到課外,能夠了解生活中與語文知識相關的內容,這也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在教學中使用更多的肢體語言,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感覺到教師的親切感,進而更好地吸收所學知識。
三、結束語
教無定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但是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現狀來制定出具體的教學策略。能夠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并且響應新課改下相關教學理念,重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針對性培養。此外,教師也應該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進而在新課改下提高教學質量而貢獻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云.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學周刊.2017(28)
[2]劉善玉.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創新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 2017(04)
[3]劉丹.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淺談[J].學周刊.2012(12)
[4]李新鳳,徐榮會,孔德梅.改進語文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不斷創新[J].才智.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