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意識形態建設關系到高校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培育,決定著國家的未來發展和長治久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清醒看到,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面對新時代網絡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沖擊,做好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領域工作至關重要。
關鍵詞:高校;意識形態;網絡;馬克思主義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一)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
馬克思提出“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社會模型,上層建筑是在經濟基礎之上形成的,由社會的意識形態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功能,對于不同的社會集團和階級,由于利益的差異,意識形態結構和傾向也會不同。
當今世界,國際形勢復雜,各種思想文化深度融合、交鋒,不同的意識形態的價值取向對立區別、相互融合,此消彼長。從蘇聯解體到東歐劇變再到香港違法“占中”以及網絡抹黑中共等等,表明意識形態的滲透紛爭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二)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
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隨著網絡信息化程度的增強,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以其信息載量大、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不受限制、互動性強等特點,得到了現代人的認可,但是信息化“雙刃劍”負面化特性也逐漸凸顯,影響著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隨著網絡功能的開發應用、公眾號的產生,海量的網絡信息多渠道進入人們的生活,其中不免存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問題,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以至于他們對思想政治總能提出一些道聽途說的歪理邪說,這既表明他們意識形態的不明確,也說明他們受到負面網絡信息影響較大。正確引導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將會直接影響中國的未來、黨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復興大業。
(三)加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工作
上溯到1840年,中國內憂外患,眾多仁人志士苦苦尋找救國復興的真理,在經歷無數次的坎坷和失敗后,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引導人民解放和民族復興的唯一科學指南。
進入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西方政治思潮涌動、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低谷,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再次遭到質疑。此時,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堅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堅信社會主義必然會代替資本主義。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定為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思想,成為解決當代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科學理論指引。因此,在加強思想意識工作中,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二、新時期,意識形態領域新情況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全球平均水平(51.7%)4.14%,我國已成為互聯網的大國。但與網絡強國相比,我國在自主創新能力、網絡安全等方面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目前,我國的網絡意識形態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網絡意識形態呈現分化趨勢,主流意識形態易受沖擊;二是網絡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更加隱蔽激烈;三是網絡意識形態與社會公共事件的交互越來越深入。
三、新時期,高校意識形態領域主要情況
高校大學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受外界影響大,很容易受到外來思想意識的影響。而網絡負面信息的宣傳內容總是以奇聞異事的為情節宣揚反動思想,這恰恰滿足了高校學生的好奇心,以此轉發宣揚,甚至在馬克思主義課程上,圍繞在手機上看到的大量負面信息,對馬克思產生疑問和討論。這對馬克思主義工作者,特別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教師提出了新課題。
四、新時期,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對策研究
一是將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穿于馬克思主義教學科研中。習總書記指出“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首先,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納入黨建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確保高校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開展教學工作,培養高校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價值觀;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品質,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新時代相結合,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設,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課程設置的意識形態屬性。
二是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本質上就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與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斗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高校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學研究、教學實踐和校園文化中來,將教學內容與時代背景和社會事件相結合,采用課堂現場解答分析,運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客觀的揭示事件本質,矯正網絡傳播帶來的反動意識形態觀念的影響。同時加強高校陣地建設管理,通過高校微信公眾號、電子展板宣傳滾動播放等手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面宣傳,營造高校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氣。
三是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意識形態話語權。黨的十九大指出,要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說到底就是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最為核心的表述。
高校學生對信息網絡的錯誤思潮、反動言論存在將信將疑甚至深信不疑,最主要原因是他們尚未形成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為高校馬克思主義教師是要發揮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優勢和教學優勢,增強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從學生入學抓起,給學生講授解讀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在他們心中樹立起“四個自信”,提高政治辨別力和政治定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3]李彬彬,科學應對網絡時代意識形態安全挑戰[J].學習時報,2017-01-11(7).
備注:本論文乃內蒙古財經大學校級思政課題論文。
作者簡介:關愛(1980-),女,滿族,碩士研究生,內蒙古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民族理論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