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摘要:德育是中華民族靈魂,它凝聚了中國上下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集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靈魂。實施生活德育能夠將德育與生活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主要圍繞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實施生活德育,踐行立德樹人的有效策略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究,希望能為提高小學生的整體思想品質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生活德育;有效策略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模式主要是以生動、形象為主,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利用生活元素,能夠讓德育教育回歸生活,面向生活,將枯燥乏味的德育教育理論知識變得具體、有趣,不僅能夠打破傳統課程教學的狹隘性,而且還能夠提高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實現實踐課程、學科課程、社會課程以及學校課程的相互作用與內在整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正處于白紙階段,老師應巧妙的運用生活德育為他們涂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道德思想的色彩,不僅能夠為社會培養高道德素質的實用型人才,而且還能夠讓學生受益終身。
一、實施生活德育的意義
學校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種生活形式,學校生活與現實生活是小學生的載體,想要幫助學生建構德育知識框架,首先要讓德育教育進入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生活德育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德育為首、團隊協作、立德樹人、家園合作、人人傳德;教育的宗旨是讓全體的學生能夠在就學期間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構建優秀的品德結構、成就全面的品德要素;在教育過程中遵循其規律,組織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活動,實現小學校園生活德育化,小學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得知,實施生活德育教學符合小學生發展規律與品德形成規律,是實現思想品德課程回歸生活思想的有效途徑,能夠更好的完成德育教學立德樹人的任務。
二、實施生活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滋養學生的德行
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建設社會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考察活動,讓學生能夠感受社會的發展形勢,了解本城市的民俗文化等。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融合活動,開展親子融合活動,拉近學生與家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生活技能訓練,讓學生能夠具備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學工活動,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實際情況開展小家務活動,讓學生能夠提前接觸社會生活,為日后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服務活動,例如,社會志愿者服務活動、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校園志愿者服務活動等,不僅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為,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道德規范。
(二)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德育教育情境
小學德育教育教學只有在教師理性支配的情況下開展,才能夠將其作用與價值充分的發揮出來。但現階段,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理性,抱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態開展教學,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方法反而是不道德的,違背了人性,不僅未能取得良好的成效,而且還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糾正理念的偏差,例如,將德育教育看作為了堵偽防劣、糾錯矯偏的工具與手段,將德育教育看作為管理提供便利等,將德育教育真正的成為塑造學生、提升學生的活動,而不是改造學生、貶抑學生的活動。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德育教育情境能夠讓學生得到充分的尊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為了自己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三)充分的利用少先隊活動,堅定德育教學信念
學校在實施生活德育教育時,應充分的利用少先隊活動,多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活動,優化學生成長、強化學生組織意識、促進學生政治啟蒙,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民族的自豪感。優化學生成長是不僅要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勞動意識、科學意識等,而且還要培養學生誠實、善良、正直、有愛心等高尚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強化學生組織意識是培養學生對組織的歸屬感、責任感、榮譽感以及認同感;促進學生的政治啟蒙指的是讓學生將黨的政治目標作為追求的理想。例如,筆者就組織學生開展了以“花兒朵朵心向黨”為主題的政治啟蒙活動,以“人人有崗位,個個是主人”為主題的民主生活活動,以“知父母心,報父母恩”為主題的感恩教育活動,以“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為主題的愛國教育活動,以“我是自理小能手”為主題的成長取向養成教育活動,以“愛我你就戴戴我”為主題的隊前教育活動等等。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少先隊活動,引導懵懂無知的小學生建立道德品質、道德判斷、道德理解以及道德意識等。
(四)以班級為核心,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課堂班級是學生學校生活的主要場所,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課堂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在和諧、愉悅的集體生活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品質與習慣。俗話說“不學禮,無以立”,教師應組織一系列的禮儀課程,例如,放學禮、儀表禮、衛生禮、問候禮、用餐禮、課間禮以及課堂禮等等,并且,學校應在每周一的全校晨會時組織學生集體吟誦,打破傳統學生機械記憶的束縛,讓學生能夠理解并記憶,將學生的外化行為轉變為內化認識,將被動的服從轉變為主動的遵守,從而實現學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并且,各班主任應成立、建設以“人人共育”為核心的隊伍,組織家委負責人與各科教師等共同組建班級經營核心團隊,以“創快樂好集體、建溫馨教室”為主題,制訂科學合理的班級公約、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為學生營造融洽、和諧、平等的班級氛圍,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形成積極、向上、健康的班風。
三、總結:
德育教學的源頭是生活,小學德育教育應從生活著手,將德育教育與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形成節儉、團結、勤奮、助人、孝敬、誠實、守信、尊師、遵紀、禮貌、文明、守法的良好品德行為,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德育教學活動,提高小學德育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讓學生享受健康、快樂的道德生活。
參考文獻:
[1]宋煒嘉.淺析如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2)
[2]楊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路徑和工作機制研究——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41)
[3]王紫薇,李墨,樊桂林,李芳,程鋼海.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四維模式研究[J].學周刊.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