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云
摘要:小學美術新課標把美術教學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其中“欣賞·評述”作為獨特的學習領域呈現出來,足可見其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作者通過實踐與探索,積累了一些開展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理性認識與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教學方法
美術欣賞教學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引導學生發現作品中的美,認識生活中的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美術教學中,要注意提高欣賞教學的地位,讓學生在欣賞中強化各種能力,懂得各種道理,培養和發展創造性思維與想象能力。
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美術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作為美術課堂教學的主體而存在。主體性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也是許多教師所努力追求的目標。它強調“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關注每個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和個性發展”。我們應該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主體性,這是美術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在欣賞課中,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領者、組織者,教師應以自己的思維調動、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生動活潑,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維限制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得被動、呆板。這是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學生是學習美術的主人,一堂生動活潑的美術欣賞課,要給學生提供參與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感受到欣賞課的生動、有趣、有意義。只有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目的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美的向往和渴望。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對于藝術作品的欣賞,該能力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長期的、大量的、多種藝術形式的展示中慢慢積累起來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累認知對象的藝術形式并掌握其規律。兒童在開始接受藝術形象的時候,首先對具有強烈色彩、獨特表現形式,并伴有游戲形式的藝術作品感興趣,我們開始可多選擇民間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把色彩規律、形式規律、藝術作品形成的社會因素結合風土人情、民風民俗結合起來進行講授,可能更容易讓學生有親近感。當具有一定的認識深度后,再結合大師抽象藝術作品,讓學生對線、形、色等藝術語言的表現規律和傳達的意義有初步的了解,最后到具象作品,這樣學生就能建立藝術表現語言與形象之間的隱喻的聯系,欣賞就更具主動性和深度。我們在收集欣賞作品時要進行挑選和歸類,讓學生參與進來,共同選擇,尋找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和題材,并在講授的時候穿插一些民間故事、奇聞趣事等進行渲染,削弱知識的嚴肅性,增強趣味性。
三、學會尊重每一個學生
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思維、興趣、愛好是小學美術教師應當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不能隨意評價一個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因為這將會影響一個學生今后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教師應當以寬容、博愛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并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欣賞作品,讓每一位小學生都講出自己的看法、觀點,從而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將美學升華。例如在對西班牙著名畫家米羅《太陽、人和鳥》的作品欣賞中,部分學生認為畫得好,部分學生認為不好,有的學生認為什么也不像。此時教師不是馬上用自己的欣賞能力和思維糾正學生的看法,而是讓學生自己討論爭論,并讓學生自己說出畫得好,好在哪里,不好,差在哪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才能從長遠幫助學生發展欣賞力、思辨力和創新能力。這是學習美術的最終目的。
四、聯系學生實際生活
欣賞既是一種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又是一種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對于學生來說,越是貼近生活的越容易引起共鳴。①可以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創設宏觀意義上的教學情境。如學習“設計標志”相關內容時,如果只是講做標志的意義、方法,就會使學生對這課的學習產生畏難的情緒。在導入時創設一個設計校園的標志,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②作業時穿插欣賞。指導作業時穿插欣賞內容,可幫助學生通過比較,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新技法,及時認識欣賞作品中美的因素,并指導自己的作業實踐。③結束時加入總結欣賞。當課快要結束時,通常都要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總結,這時安排欣賞內容,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作品的優缺點,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完成練習的基礎上展示一個發展方向,誘發學生繼續探求美的愿望,為下一課的學習做輔墊。
總之,美術欣賞課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們對素質教育的逐步認識和提高,美術欣賞將成為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術欣賞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廣博學問。更新知識,更新觀念,更科學準確地運用現代教育手段施行美育工作,使美術教育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有力助手,成為啟迪心智、培養愛心的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