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新
摘要:傾聽,本是一種教育,即便你沒有急于對方任何幫助,但有了傾聽,你便是給予了對方心靈上的饋贈。如今的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于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最應該被重視的,并且每個人都有迫不及待地表達自己意見的愿望。學會了傾聽,就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本文就“傾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做簡單闡述。
關鍵詞: 小學語文;“傾聽”;尊重
如今的課堂是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能量與信息傳遞的空間,是一個心靈交匯、情感碰撞的磁場,所以我們要做善于傾聽的人,從傾聽開始學會教育。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要學會認真傾聽,還要善于發現聲音背后的某種思想或愿望。 讓學生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懷。他們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訴你,求得老師的關懷和尊重,求得老師的寬容和理解,求得老師的幫助和解釋。
一、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凹とぁ睒O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二、學會傾聽,尊重孩子的感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三十個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老師應該擯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傾聽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學智慧,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美德。注重傾聽學生內心真實的聲音,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辨,必須會挖掘到文本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傾聽到作者表達的聲音,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加精彩。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可以發現這樣的場景:很多同學盡管表現出專心聽、動腦想的樣子,如轉動雙眼,四處尋找答案,口中念念有詞等,但是缺少思維的參與,這樣的聽是單純的接受信息的過程,沒有了主動參與,這是對于學習規律缺乏正確認知的結果。人在聽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對信息的篩選和整合的過程。
三、傾聽社會,感悟人生
語文課程的重要課外學習資源之一便是社會。社會是個“萬花筒”,特別是現代社會,信息高速傳遞,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報告會、演講會、辨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經典音樂……社會之聲多姿多彩。我們完全可以開展以“傾聽社會”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把社會之聲變成學生的一部分教材,在傾聽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記憶、理解、分析、歸納、判斷、推理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思想情操,審美情趣、科學素養、品質人格等全面素質,從中感悟人生,充實人生。
傾聽社會,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傾聽身邊周圍的事情開始。家庭爭論,鄰里風波,集鎮的喧鬧等無不洋溢著生活的氣息。注意傾聽,再通過記錄、篩選、積累,學生才能在作文課上寫出《新屋上梁》、《鞭炮聲聲》等佳作,從而感受到生活的節奏,觸摸到社會的脈搏。
四、以身作則,培養傾聽習慣
(一)做好示范,做個忠實的傾聽者。
傾聽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溝通中認識了解的第一步。優秀的教師無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傾聽者。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學生交流閱讀感悟的過程中,以欣賞的積極態度去面對每一位學生的真情表白,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感受其內涵,以最大的寬容和信賴去對待可能出現的問題。教師只有全身心地聽學生說話,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才能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疑慮,發現和創意等,才能及時捕捉課堂的生成資源,讓學生的學習形成在動態生成中挺進,使課堂充滿著生命的氣息與情趣,充滿著挑戰與創新,提高教學的質量。教師這種認真傾聽學生說話的習慣,給學生養成傾聽習慣,樹立了可感的榜樣。
(二)營造安靜和諧的傾聽氛圍。
噪音、光線不足、環境雜亂等待都會對傾聽著產生不良影響,因而教室的布置、課桌椅的擺放、地面的整潔、學習園地等都要有利于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傾聽習慣的養成,才能保證學生傾聽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三)激發傾聽興趣。
興趣永遠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傾聽對于好動、活潑的兒童來說無疑是無趣的。但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就是要想方設法從這種無趣中尋找和創造樂趣。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獎勵和游戲最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
五、傾聽是一種理解,有利于形成師生間的教學相長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學記》中所倡導的教學相長,在崇尚終身學習的今天,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作為一位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們一起認真地傾聽,積極地思考,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與他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傾聽學生的爭論和評價意見,符合新的課程改革的精神,它能讓教師各學生都成為教學課程的主人。共同提高、一起成長!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一名好教師就要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把他們看作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在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中,實現了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了共識、共享、共進!這樣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也有效地增進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楊舒曼.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童心教育[J].海峽科學.2015(04)
[2]黃宗琴.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情感的激發[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