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青 張曉磊 王從曼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為新的時代坐標、新的戰略制高點,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職教育階段學生的培養質量,同時對從事中職教育教師教學工作的任務目標和努力方向有指導意義。在《中國制造2025》新形勢下,本文從校企合作、大賽驅動、課程改革三個維度探究中職教育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旨在梳理當前中職教育應對智能制造新局勢下對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問題,提出改善策略。
關鍵詞:智能制造;中職教育;跨專業人才培養
為落實貫徹《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引導廣大企業職工和院校師生努力學習新技能,加快培養和選拔智能制造領域高技能人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共同舉辦2017年全國智能制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旨在發展智能制造,對推動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現強國戰略目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一、 深化校企合作機制,促進工學交替模式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鼓勵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支持校企合作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鼓勵企業直接接受學生實習實訓。
以廣東省惠州市A學校為例,機械制造系的教學分為理論授課、校內車間實訓和校外工廠實習三個環節。在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的進程中,實踐教學課時不少于總課時的50%。該校學生按照一個月理論一個月實訓的安排,通過理論學習,學生具備基本的操作常識和入門知識,接著到車間完成對所學理論知識的鞏固實訓,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輪訓的過程中,企業定期對參訓學生進行工作態度與工作能力方面的考核,真正使學生達到“學中做,做中學”,在實際工作中提升專業技能和水平,實現工學交替,教學一體。
以寧夏A中職學校為例,數控專業的學生采用“2+1”的培養模式,學生一、二學期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第三學期到企業頂崗實習,第四學期回到學校完成理論課程的學習,第五學期進行職業技能資格證考試脫產培訓及考試,第六學期再次到企業完成畢業實習。在校期間學期末都會安排兩周的課程實訓環節,諸如金工實習等。基本符合國家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成長路徑。
二、 大賽驅動,提高綜合技能
我國以往的技能大賽主要立足本國制造業現狀,強調國產軟件、機床的使用,對民族企業的發展和進步大有裨益。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六部委主辦的全國數控技能大賽題目的難度已經超過世界技能大賽,相反,國際比賽中更加強調產品質量。在質量和難度面前,如何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尤為重要。
以寧夏A中職學校為例,學?,F傳統加工類設備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的實訓教學,師資隊伍中的“雙師型”教師都能掌握傳統設備的使用。但是部分新購置的智能化設備利用率低,一方面新設備、新技術引入后,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掌握;另一方面,以數控技術專業為例,沒有成熟的學生培養模式、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及教學規律可循,智能制造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
以全國智能制造應用技術大賽為例,比賽需三個老師配合,專業涉及數控加工、自動化控制、機床維修等專業知識相互滲透。對照全國智能制造應用技術大賽,國內參與智能制造的平臺主要有華中數控、廣州數控、中德棟梁、匯博機器人、中機賽德智能工廠虛擬仿真系統、UG、MasterCAM等產品綜合為一體的智能化單元。理論知識點涉及智能控制、數控、工業機器人、機電一體化、自動化、測量等多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因此,要求參賽人員要有高超的操作技能、扎實與寬泛的理論基礎,才能適應先進制造業對高技能應用人才的需求。在大賽的驅使下,中職教育在培養一線操作技術工人的同時,逐步轉變培養模式和教學策略來提高師生綜合素質才是參賽的主要目標。
三、 跨專業培養,重構課程體系
智能制造新形勢下,專業名稱由數控技術變更為智能柔性制造技術方向。以往該專業主干課程有《機械制圖》《數控編程》等,但在智能制造加入自動控制、機器人編程控制等知識。因此,有必要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等重構,以適應智能制造對師生的要求。
智能制造對師生的綜合素養要求提高,應當機立斷采取和企業共培養的形式,縮短高新技術知識遷移周期,讓師生快速接觸行業新鮮事物,避免學生在學校學習過時的技術,到企業從頭再來的現象發生。
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一) 跨專業教學內容互補:旨在將智能制造所用到的專業知識分解,將知識滲透到具體的案例中,師生在完成案例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任務完成并達到預期目標時,視為掌握綜合知識要求。
(二) 跨空間教學內容互通:旨在將校內外、課堂、車間等不同維度的學習內容滲透后串聯,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助于對知識的系統化掌握。
(三) 跨平臺教學評價創新三個維度重構課程體系:旨在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對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客觀的形成性評價。
四、 結語
職業教育尤其是中職教育,是動態的、發展的,是順應市場需求而隨時調整的。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為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具有良好職業核心素養、綜合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陳寶華.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職機電專業課程改革與探索[J].職業,2017(28):72-73.
[2] 譚拂曉,王戴木.面向智能制造的自動控制原理課程教學改革[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3(2):122-126.
[3] 萬偉.三十年來教學模式研究的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J].中國教育學刊,2015(1):60-67.
作者簡介:范青,張曉磊,王從曼,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寧夏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