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昌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本文選取美國的匹茲堡、日本的北九州、我國的深圳三個創新型城市與高等教育互動發展案例,分析他們互動的背景、舉措和成效,提出我國中心城市與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創新型城市 高等教育 協同發展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高等教育的支持,特別是高水平大學的服務、支撐和引領。同樣,高校的發展,特別是高水平大學的發展,不能脫離所在城市的支持。對我國城市發展來說,特別是中心城市的發展,尤其要重視城市與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和全國社會經濟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具有綜合功能或多種主導功能、起著樞紐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它們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心城市是高等教育的聚集區,是所在區域的文化中心,中心城市與高等教育互動的好壞直接影響所在區域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好壞。本文選取國內外三所創新型城市,介紹城市與高等教育互動發展的情況,為我國中心城市與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提供借鑒。
一、匹茲堡:從鋼鐵城市到最適宜居住的城市
匹茲堡(Pittsburgh)歷史上曾是美國最大的鋼鐵基地,有“世界鋼都”之稱。但是,由于地區經濟結構單一,過于依賴鋼鐵產業,出現了環境污染嚴重、產業集中度高、就業渠道單一等一系列問題。二戰后,匹茲堡吸取教訓,著手實施經濟多元化發展戰略,重點發展以醫療、金融及高科技工業等產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匹茲堡實現成功轉型,2017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旗下的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評選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市,匹茲堡位列全美排名第6名,全球排名第41。
匹茲堡高等教育實力雄厚,擁有28所高校,10多萬在校學生,其中兩所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分別為: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學術排行榜中位列第68位)和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學術排行榜中位列第80位)。在工業化進程中,匹茲堡通過發展高新技術,對傳統技術進行更新和產品替代。在這個過程中,匹茲堡的高等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卡內基·梅隆大學、匹茲堡大學等高校利用自己的學科和人才優勢,緊密結合匹茲堡的經濟發展狀況,積極開展高新技術研究,通過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創辦高技術公司,開發新產品,不斷提升地方工業產品的附加值。在匹茲堡乃至整個世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可謂聞名遐邇,匹茲堡地區70%以上的計算機公司起源于卡內基梅隆大學的高新技術發明[1]。匹茲堡大學則以生物醫學技術而著稱,匹茲堡大學醫療中心是該市醫療產業的代表。2016年,中心雇員數量達到6.5萬,為超過300萬人提供醫療產品和服務,直接間接產生的經濟效益逾265億美元[2]。
在以匹茲堡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等為代表的高等院校引領下,一大批從事計算機軟件、機器人、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生物醫藥等研究開發和生產的高技術企業發展起來,形成了以高技術產業為主導,生物制藥、計算機、信息、金融等多元化的產業結構。1990年,匹茲堡在健康和教育領域的就業比例為15%,到了2014年,這個比例達到了21%;商業服務的就業比例從1990年的12%上升到了2014年的15%;制造業的就業比例從1990年的13%下降到了2014年的8%[3]。
二、北九州:從污染到環保的港口城市
北九州是日本重要的重工業港口城市。北九州曾經發展過鋼鐵、煤炭等重化產業,出現過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提出產業結構能源節約化和高加工度化的發展戰略,北九州也是積極跟進。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污染嚴重的北九州現已成為日本及世界“生態城”、“循環型城市”的代表。
北九州市共有10所大學,辦學水平和層次比較高的是九州工業大學和北九州市立大學,另外8所大學大部分為私立的特色學校。此外,北九州還聚集了早稻田大學和福岡大學的研究生院、研究所和英國克朗菲爾特大學北九州校區等研究生院和校區。
20世紀90年代,北九州提出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城市,以高新技術為基礎,調整現有產業及軟件技術結構,向高科技產業發展。為此,該市加強和促進大學、私人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體的建設,建設一個國際認可的、立足于亞洲的學術研究城。目前,1所本科大學、4所研究生院,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理工綜合研究中心等8個研究機關,40家企業進駐“北九州學術研究城”,聯合開展各種研發活動。在學術研究城內,聚集了眾多研發機器人、半導體技術及尖端環境科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以機器人、半導體、汽車相關產業及環保技術為核心的新的產業集群,奠定了北九州新型制造業城市的基礎。
北九州市推動產學研合作發展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政府主導,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服務于區域”的思路[4]。由政府主導的北九州產業學術推進機構為企業和大學、研究院所提供信息,鼓勵高校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促進成果的產業化。
三、深圳:經濟先行于高等教育發展
2017年深圳GDP超過2.2萬億元人民幣,首次超過香港。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深圳市高等教育基礎比較薄弱,嚴重制約了深圳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此,在2016年,深圳發布了《關于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提出到2025年,深圳全日制在校生約20萬人,三五所高校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50名,將深圳打造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5]。深圳發展高等教育,主要是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新建南方科技大學。該校是由深圳市舉全市之力創建的一所公辦創新型大學,目標是快速建設成為聚集一流師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造國際一流學術成果并推動科技應用的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二是提升深圳大學水平。深圳與其他城市相比,高等教育資源還十分匱乏,為此要求深圳大學50%的本科生源來自深圳戶籍生,這一政策限制了深圳大學生源質量的提升。為此,深圳提出建設深圳大學城市學院,幫助深圳大學承擔部分本科生教育,使深圳大學整體進入一本招生。
三是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從2000年開始,深圳先后引進清華、北大、哈工大合作,在深圳設立研究生院。后又經教育部同意,分別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2016年,深圳市還與哈工大合作,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基礎上,建設哈工大深圳校區,開始舉辦本科生教育。
四是建設特色學院服務區域發展。2013年,深圳市出臺《關于加快特色學院建設發展的意見》,每年安排不少于10億元資助經費,建設了10所特色學院,深圳希望通過特色學院建設嫁接國際一流的高校,在體制創新上走出一條新路,解決當前市場需求和人才供給不協調的矛盾。
深圳通過經濟支撐,大力度支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反過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人才、科技支撐。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四、提升城市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對策建議
學習借鑒國內外城市發展的經驗,我國中心城市更應該加強戰略謀劃,著眼于高等教育的長遠布局,以高水平大學建設和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為抓手,推進高校在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新技術創新、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形成顯著特色,實現若干學科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一)優化高等教育發展格局,形成“金字塔式”發展結構。
根據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和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優化高等教育發展布局,努力形成“金字塔式”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
“金字塔式”結構的最頂層是少量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數量少,但是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可以帶動整個城市經濟社會、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時,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也是城市發展的“金名片”,對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有積極的作用。我們了解一個城市,往往是從了解該城市最好的大學開始的。
“金字塔式”結構的中間層是有特色的多科型本科高校。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提升多科型本科高校的整體辦學水平,突出多科型本科高校的工程技術特色,培養高素質的多科型本科人才,從而滿足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鼓勵多科型大學通過研究開發、技術轉移等方式,衍生孵化科技型公司;鼓勵與國外知名大學合作,聯合開設特色學科專業,提高辦學水平。
“金字塔式”結構的基座是若干所高職高專和成人高校。通過市縣共建、校企合作等方式深化高職高專院校的辦學特色,充分發揮縣級政府和地方企業支持高等教育的積極性,支持高職高專院校專注服務于縣域經濟和企業發展需求。
(二)政府主導,集中資源,建設高水平大學和優勢特色學科。
把高水平大學建設提升到事關城市創新轉型成敗的戰略高度,統一思想,凝心聚力,將高水平大學建設列入城市發展規劃,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主導,多方籌集資金,設立高水平大學建設財政專項資金,高強度、超常規支持高水平大學和優勢特色學科建設,通過若干年的持續投入,建成一流大學,引領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充分釋放高校的創新活力,鼓勵高校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支持高校與企業合作,開展面向市場的應用性科學研究。鼓勵高校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共建研究院,支持高校組建學科性公司和產業轉化機構,指導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圍繞地方戰略新興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高校為主要技術依托,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產學研合作向全產業鏈上中下游貫通。支持高校與企業共建高水平研究院或研究中心,進一步促進高校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現代化城市的發展,需要高水平大學的支撐;高水平大學的發展,也離不開現代化城市的土壤。兩者互動,不僅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造就了世界級知名大學的成長。我們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加速發展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為城市實現創新轉型發展提供高端人才和科技支撐。
參考文獻:
[1]王保華.大學與社會共生:地方高校發展的模式選擇——從美國相互作用大學看我國地方高校的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3(3):57-61.
[2]By the Numbers: UPMC Facts and Figures[EB/OL].http://www.upmc.com/about/facts/numbers/Pages/default.aspx,2017.11.28.
[3]章軻.京津冀向匹茲堡學什么[N].第一財經日報,2015-11-4(A16).
[4]王純彬,潘瑜.探索產學研合作的“北九州模式”[J].浙江經濟,2010(10):48-49.
[5]朱倩.深圳高等教育實現跨越發展[EB/OL].http://www.oeeee.com/nis/201709/13/523494.html,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