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榮針
摘 要:隨著我國閱讀教研的不斷深入推進,閱讀策略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語文統編版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出現了歷史上首次以閱讀策略為主線的組織單元,是我國教材編寫的一項重大突破。我國著名儒家學者孟子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測,是閱讀心理中一種自然的存在。
關鍵詞:小學語文;預測策略;探究
一小學語文閱讀策略的教學意義
無論成人還是學生,閱讀都是一個動態構建的再造過程,其并不只是簡單的單向、被動接受知識信息的過程。閱讀的本質是讓讀者與文章之間互相作用,對意義進行構建的一個動態過程,是作者與讀者思維摩擦與心靈交流的渠道。閱讀,以字義解釋為閱讀文字背后的意義。縱觀世界十幾年來的教育制度改革活動,無一不將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放置于首要位置。由聶震寧先生所著的《閱讀力》一書中明確強調:“一名好的閱讀者是能夠有意識地在閱讀中使用聯結、提問、圖像化、確定重點、推測、分析、綜合、監控理解等此類策略,從而與文本進行互動,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內涵。”《閱讀力》一書中所講述的七種閱讀策略已演變成七種閱讀能力,而這七種閱讀能力則需要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哪怕是低齡、低年級的學生。
二小學語文閱讀預測策略的教材編排
統編版教材的重新制訂,使語文課堂邁出了從“教課文”至“教閱讀”的腳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語文教材單元都會或多或少地滲透一些閱讀策略意識,關于課文預測的滲透其實早已展開,在看見課文題目時,每個人都會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所謂閱讀預測,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借助相關提示信息,憑借自身日常生活經驗與已掌握的知識對課文所表達的內容進行假設,而后在閱讀過程中找尋有利信息,檢驗自己的假設正確與否,以達到對課文最終理解的目的。通俗來講,閱讀預測是一名優秀的閱讀者對作者的意圖進行揣測。
三小學語文閱讀預測的教學策略
小學生處于“通過閱讀來學習”這一階段,正是小學生學習閱讀策略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正是其從遵循、模仿至發現的過渡階段。一名優秀的讀者能夠找到作者沒有描繪出的內容,這就需要具備閱讀預測能力。
(一)單元整合加強
在培養學生閱讀策略時,閱讀策略單元與其他普通教學單元的學習存在較大的差異;閱讀策略單元對于學習內容有著不可擾亂的排序,其將三篇課文以一個整體的形式進行呈現,并依次展現“學習預測—聯系預測—獨立預測”的漸變過程。其目的在于對學生的主動實踐進行引導,促使學生進行邊讀邊預測的嘗試,并讓學生對自身的閱讀過程進行監測,使學生能夠通過練習來熟練地運營閱讀預測這項技能。
(二)預測方法的傳授
1.預測線索找尋
每名作者的寫作功力往往凝聚于所寫文章的題目,也是整篇文章中的中心點。一個優質的擬題能夠如磁鐵一般吸引讀者,進而激發讀者對文章的閱讀興趣。而插畫,則是以另一種形式對故事進行描繪,作者與繪畫者往往會在文章的題目與插畫中留下文章的線索,使讀者能夠抓住題目與插畫提供的線索以對文章進行預測。學生可隨著閱讀內容的推進,再結合自身日常生活經驗與所掌握的相關知識對課文進行廣泛的預測,如對課文情節、結局、文中出現人物的命運、作者觀點等進行自主、大膽的假設,而后對閱讀進行驗證。
2.有理有據地預測
在語文閱讀預測中,預測的依據主要分為文本線索、個人日常生活、社會經驗、先前閱讀經驗四種。為學生提供閱讀預測的方法除去精讀課文后的課后活動外,還有閱讀課文課前提示、課后思考題等為學生提供閱讀預測的方法。教師在傳授學生閱讀預測策略時,務必明確地告訴學生要依據課文中的線索進行有理有據的預測,切忌盲目預測。閱讀預測雖然不存在對錯一說,但應在所預測內容偏離實際發展時進行整體思路的回調,從而使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內容。學生在課堂進行閱讀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預測,通過教師自己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傳達預測的正確性沒有那么重要,即便是預測錯誤也要強于不作為,所有的預測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閱讀預測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通過對閱讀預測策略的學習,能夠激發大腦自主閱讀的意識,進而對課文產生極大程度的閱讀興趣,激活自身對閱讀的濃厚期待。同時,也能使學生更快地融入課文中,大幅度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當然,閱讀策略不止有一種方法,一名優秀的閱讀者能夠在文章的閱讀中將上文所述的多種閱讀策略充分應用,正如我國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所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所以在閱讀策略探索的路上,教師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集:第14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聶震寧.閱讀力——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M].南寧:接力出版社,2017.
[3]陳先河.預測閱讀策略單元的編排及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J].小學語文,2018(09):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