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青
摘要:阜陽市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了40多年,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篳路藍縷一路走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群眾的基本醫療需求不斷得到保障,為人民群眾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健康屏障。
關鍵詞:阜陽;醫改;思考
阜陽是農業人口大市,全市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近年來,立足于阜陽實際,按照國家、省醫改規劃,在市級層面統一謀劃、找準定位,鼓勵和注重實踐創新。阜陽市醫改的總體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敢于創新、多方得利,搭建了符合市情實際的醫改運行框架,醫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阜陽市醫改工作的主要概況
(一)阜陽市醫改工作的主要抓手
1.抓責任擔當。
黨委政府全面落實深化醫改的主體責任、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阜陽市級層面把深化醫改工作納入市委深改組和市政府工作任務目標“雙考核”,成立市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掛帥擔綱,大力踐行“一線工作法”做決策、定思路、抓落實。制定阜陽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任務,把重點工作分解到市醫改成員單位,層層傳遞壓力推動醫改。
2.抓理念創新。
市縣兩級衛生計生系統打破思維定勢,確立以健康為導向的醫改新思維,推動醫改工作由“以疾病診治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為中心”轉變。確立了以理念創新帶動制度創新思想模式,建立以健康為導向的支付機制、考核體系和監管體系,引導醫療機構摒棄以提供醫療數量多寡來核算收入的作法,轉換到保障群眾健康、少發疾病的軌道上來。
3.抓試點探路。
抓住省醫共體建設試點機遇,阜南縣作為試點地區,堅守以人為本,大膽探索、帶頭創新,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過持續加強醫共體的建設,成為了全省、全國醫改工作的典范。2017年,在阜南縣先后召開了華東六省一市縣域醫共體現場會、全省縣域醫共體牽頭醫院院長培訓班、全國健康扶貧工作專題培訓現場觀摩會,將阜南經驗向全省、全國推廣。
(二)阜陽市醫改工作的主要成效
阜陽市醫改呈現了良性發展的態勢。一是基層常見病、多發病診療量上升,二三級醫院常見病、多發病診療量下降。在縣域內,運用管理、考核、獎勵、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等舉措,力爭做到醫療服務水平同質化,增強患者在基層就醫的信心。同時,加大基層就醫報銷比例,使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方便、快捷、價廉、質優的醫療服務。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逐步分流到基層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患者增加,二級、三級醫院常見病門急診量減少。二是醫務人員技術勞動收入上升,大型設備檢查費下降。醫務人員通過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換取合理的勞務報酬。專家費、護理費、手術費等技術項目價格提升。同時,CT、核磁共振等部分大型設備檢查費下降。三是醫院可分配收入上升,藥品價格下降。實施藥品流通“兩票制”改革,組建藥品帶量采購聯合體,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藥品價格下降。四是醫保保障力度上升,患者就醫負擔下降。深化大病按病種付費改革,付費病種進一步擴大,涵蓋絕大部分常見大病,新農合報補比例上升。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服務,參保居民大病保險報補起付線下降,貧困人口報補起付線下降,實際補償比較普通患者提高。全市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每年直接讓利群眾上億元,有效減輕群眾看病負擔。
二、阜陽當前醫改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40年,醫改始終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進行著,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衛生健康服務的體驗感和獲得感,但是,醫改是一門世界性難題,阜陽市醫療衛生領域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
一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阜陽市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各縣市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均衡。二是與周邊地市相比,阜陽市引進高端醫療人才政策優勢不明顯,人才引進較困難,基層服務力量不足。三是符合醫療行業特點、體現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薪酬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一定程度上影響人才的積極性。
三、阜陽今后醫療衛生改革的發展方向
40年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推動我國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十八大以來,醫療衛生改革同步推動了阜陽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民生福祉的攀升,阜陽醫療衛生事業得到飛速發展。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2017年2月28日,阜陽市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市委書記李平指出,要在醫療改革上下功夫,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革永遠在路上,今后,立足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的新時代,阜陽市醫療衛生改革必須更具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轉變“以病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立“以健康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阜陽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做精專業、做足基層、做優醫養”醫改戰略布局,推進健康阜陽建設,構建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分級就醫格局,全方位全周期保障阜陽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