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中的重頭戲,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重心放在講解作文要求以及評閱作文上,但是學生在“改”作文這一環節上是缺位的。實際上,“改”作文能夠讓學生把作文理論轉化為實踐,讓學生在作文教學中重拾自我,但“改”作文的確耗時費力,本文針對其弊端,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文章;百回改;作文教學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中一直采取的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寫,老師改的教學模式中。一篇作文在學生上交,教師評閱之后,似乎就完成了他的使命。那么教師評閱的作文評語,在學生作文實際寫作中,是否具有指導意義?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對學生的意義有多大?教師在評語中指出的問題,學生糾正了嗎?如何糾正的?教師評閱后的作文,學生能否修改?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在教師評閱作文之后,需要學生在“改”中解決的問題,但往往也是常常被忽視的問題。
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往往將重心放在講解作文應該寫成什么樣子,但是學生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作文怎樣寫,雖然有前期的講解,但是多數教師在作文評了之后,并沒有真正落實“改”,所以,學生們在寫作中依然會出現各種中各樣的問題。教師的評語往往很清楚,但是學生沒有動手改作文這一環節,教師評語中指出的問題實際上沒有得到解決,這就使得本次作文教學的效率實際上降低了。如果說,教師對作文的評語是在引導學生知道作文的優劣得失,那么學生動手改作文則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掌握作文寫作方法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改”這一環節是缺位的。
一次完整的作文教學過程應該是確定目標—作文命題—作文寫作—教師批改—學生修改—再次批閱—反饋交流,但是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的作文教學僅到教師批改這一環節。比較兩者的差異,最主要的差別就是學生“改”的缺位。從學生層面上來看,原本應該是作文教學活動主體的學生,變成了被動地接受教師給的評價,學生失去了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話語權。缺乏“改”的作文教學,使得學生們常常覺得作文寫完上交,就是作文寫作的終結。即使學生關注了,那么他出現的問題該怎么糾正,如何糾正,這也是在作文批閱后,需要在“改”這一環節中得到糾正和落實的。從教師層面來看,這種缺乏“改”的作文教學過程主要依靠教師的評閱,教師作為學生作文的評閱人,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但是,由于教師個人審美、文化素養、思想情感、個人好惡等主觀因素,在評價學生作文的過程中,教師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絕對客觀,尤其是一個教師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評判風格各異的作文,評價作文的標準無形中就變成了一把尺子,在強調共性的同時,對個性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扼殺。長此以往,難免會出現,文章篇篇符合要求,但是偏偏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章,“應試化”、“套路化”、“刻板式”的作文泛濫。從教學層面上來看,這導致一場原本是教與學的互動交流狀態的作文教學,變成了一場教師的“獨角戲”。久而久之,學生在作文上沒有長進,教師的評語和分數也就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更不要提思維訓練。學生的懈怠也致使作文教學陷入低效和乏味,整個作文教學實際上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實際上,學生“改”作文,最大的問題是,耗時耗力,教師的工作量加大。加上每個學生出現的問題并不一樣,逐一面批也不是長久之計。真正要落實到“改”,一篇作文可能需要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課時才能收到效果,我們可以采取多種策略讓學生真正動手“改”。
1. 教師修改典型案例。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將學生的問題進行分類,系統講解作文寫作技巧,并讓學生實踐練習。或者教師可以把學生出現的典型問題制成表格,做成PPT,在課堂上當堂修改,引起學生注意,引導學生更好地寫作。在糾正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取同時展示優劣兩種不同作品的方法,讓學生比較優劣,找出問題,師生共同修改。
2. 學生修改個別問題。除了教師批改,學生的互評也是值得推薦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完成作文初評后讓學生互評,也可以將批閱作文優劣的標準教給學生。在班級內成立作文小組,將有不同層次作文水平的學生列為一個小組,組內成員的作文由組內成員輪流批閱,提出意見,討論修改。最后由一名同學將本組批改情況進行總結。這種方式,教師可以給學生一段時間期限,比如一周時間。學生在時間期限內自主安排時間完成作文批改。這種方式促使學生之間作文寫作由原來的封閉式,變為開放式,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在評他人作文的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寫作技巧,提高寫作能力。
3. 反復修改自身問題。語文教育家葉圣陶非常重視學生的自改,他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在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作文的實際情況,在批語中寫出修改意見,切忌大而空,應該更具體并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反復修改作文。“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剛開始,有的學生可能覺得比較困難,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在反復修改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掌握寫作技巧,在寫作能力上不斷獲得提升時,就能夠樂于自批自改了。教師在學生每一次自批自改之后都要及時查閱,修改得好的可以作為范例展示,修改得不好的,需要了解原因,并要求其繼續修改,不能敷衍了事,半途而廢。
總之,不論采用何種策略,在作文評改中,我們需要將教師的評閱與學生的修改結合起來,如果說,教師的評閱能夠起到引導作用,那么學生自己動手“改”作文,通過“改”這一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斟酌拿捏,遣詞造句,體會情感,揣摩思考,通過“改”作文以提升能力,提高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程艷飛.多元互動作文評改模式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楊慧慧.互動式作文評改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
[3]瞿中華.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作文評改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陳孝娥,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西飛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