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初中地理新課標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落實點的要求,應用翻轉課堂模式拓寬學生的學生空間,并提出了初中地理翻轉課堂的設計原則和教學設計內容,為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初中地理;翻轉課堂;設計原則;教學設計
一、 引言
“翻轉課堂”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型教學模式,以主動、協作和探究學習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種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傳統,符合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規劃及趨勢,對我國教育事業正在進行的全面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二、 初中地理翻轉課堂的設計原則
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是地理課堂教學能夠取得良好成效的保障,通過對初中地理學科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分析,并結合翻轉課堂的特點與內涵,給出初中地理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1. 以學生為主體。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根本區別,在于教師與學生的位置產生了互換,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在適當的時候、以合適的方法促進學生有效地思考和學習,從而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索知識。因此,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應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學生展開,教師應作為次要角色起指導作用。
2. 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問題解決”是指通過一連串的思維活動及操作活動,解決某個或某些問題的過程。待解決的問題應由具體的情境產生,并對應設定應用合理的知識和技能,即可加以解決的具體目標。在設定解決目標的過程中,應注意認知水平、心智水平、主動性、技能水平、思維定勢、情緒性格等方面的差異與影響。
在翻轉課堂中,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應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為導向,在課前準備中就應讓學生通過計算機、移動終端等方式進行主動學習(例如預先錄制的教學視頻),從而對要學習的知識產生初步的認知及疑問,并引導其整理問題。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展示問題,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資料查閱、科學實驗、交流討論等方式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并予以實施。最后,組織學生對討論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進行整理及總結,使學生更細致、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3. 評價原則。傳統的評價體系主要以語言能力和邏輯能力為評價要素,過于單一片面,難以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能力與發展。翻轉課堂的評價體系以美國心理發展學家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強調評價要素的多元化,通過學生在多項教學活動(如自主學習情況、作業完成情況、思考情況、實踐情況、討論情況等)中的表現來評價其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學能力、自律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從而得出客觀、完整的評價結論。
三、 初中地理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
通過對已有翻轉課堂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教學實踐案例的研究,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和學生實際情況,給出一套具體的翻轉課程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導,所有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都應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在翻轉課堂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展開。第一個維度是認知層面的目標,第二個維度是能力層面的目標,第三個維度是思想意識層面的目標。
2. 視頻制作。在翻轉課程中,教學視頻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重要資源,也是翻轉課堂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教學視頻的內容應針對學生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而不要過分著力在學生易于自行理解的部分。在視頻制作過程中,要注意可用性,視頻中的課件應簡潔清晰、圖文并茂,并且每個視頻的時長應適中,一般在5到15分鐘之間。過長的視頻不僅容易出錯,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3. 自學測試。學生利用教學視頻完成自主學習后,往往很難準確地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因此應針對一組教學視頻的內容,設計一套能夠難度適中、針對性強的測試題,讓學生能夠通過完成測試題,較為準確地感知自學成效。要注意,測試題的數量應適中,不宜采用題海戰術。
4. 協作探究。在翻轉課堂中,應引導學生協作進行探究式的學習。教師將教學內容分解、組合為多個任務或實驗,讓學生通過團隊的形式探究解決方案并予以實踐。在該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分工,各自承擔部分任務,通過團隊協作共同完成任務。在這樣的協作探究過程中,可以有效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5. 教學評價。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應分為兩個部分:
(1)學習效果評價:是指對學生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及能力培養情況的評價。
(2)教學效果評價:是指對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思考的效果的評價。
教學評價可以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三個維度展開,評價的內容可以包括:自學效果、課堂表現、回答問題、作業完成情況、實驗或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
四、 總結與反思
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會使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所需要進行的教學準備工作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教學視頻錄制、自測習題設計、實踐任務設計、課堂引導設計、教學效果評價等。但這些工作是十分有價值的,從實踐效果來看,翻轉課堂大大地提升了教學效果,學生無論是在知識掌握還是能力養成方面,都有長足進步,這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同時,翻轉課堂的形式也更受學生歡迎,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同時,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有待解決:(1)學生的自學能力不足,影響自學效果。(2)學生還未養成自主思考的意識和習慣。(3)學生過于依賴外部助力(如網絡)。
但從總體來看,翻轉課堂還是十分適合于初中地理教學,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與趨勢,也與新課標改革的預期相符,具有實踐與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郭文良.翻轉課堂:背景、理念與特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11):3-6.
[2]陳曉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5:12-15.
[3]蔡歡歡,段作章.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4,25(6):120-122.
[4]丁建英,黃煙波,趙輝.翻轉課堂研究及其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1(5):88-91.
[5]張渝江.翻轉課堂變革[J].中國教育技術,2012(10):118-120.
作者簡介:
陳雄偉,中教一級,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盤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