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創新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要求,全面推動創新發展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而小學品德課作為學校品質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品德教師更應該在德育過程中注重創新教學。小學品德課的創新教學需要從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式創新以及教學手段創新三個方面入手,從各方各面豐富學生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素養,為國家提供創新型人才和素質人才,以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順應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創新教學;小學;品德課
一、 引言
傳統的品德教學集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牽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是課堂里的主角,主導著學生的思考方向,學生被動地接受著老師灌輸的知識。在傳統的品德教學里,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對老師所講的知識難以提起興趣,缺乏自主思考,學生成績難以提高。創新型教學模式已經勢在必行,要改變這種傳統的品德教學,從品德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創新教學,從根本上提高學生道德品質素養,提升學習成績。
二、 品德教材創新處理
每一個科目的教材都難以避免的會受到主觀、客觀的影響,其教材內容以及內容的編排可能并不人性化,難以適應課堂教學,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里,品德教師要靈活變通,要對教材進行創新處理,對品德教材的內容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概念進行修飾或適當修改,添加關于品德的實例以適應實際品德教學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三、 構建平等交流的平臺
傳統教學中,老師為主、教學為輔,學生處在被動位置,思考范圍受限于老師的灌輸式教學,思維局限在老師的教學內容。灌輸式教學方式本身就不是平等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里老師主導著學生,學生個性化思考難以得到滿足。因此,我們要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構建一個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將“老師為主、教學為輔”改變為“學生為主、引導為輔”。在實際的品德課教學里,教師要以生為本轉換教學地位,注重引導學生,將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注重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思考的習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達到平等交流,教師還要積極傾聽每一位學生的所想所思,根據每位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學習特點,盡量滿足學生的個人思考欲望,擴展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效果。
四、 重視自主創新
品德的教學創新一定不僅僅是教師課堂講授的創新,它更應該包含的是學生的自主創新。任意一個科目的教學完成要求的是師生配合完成,師生缺一不可。因此品德的創新教學也需要學生的自主創新。傳授知識與技能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國家提供創新型人才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讓學生通過傳承文化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豐富學生的民主情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夯實基礎。品德課作為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素養和思想政治素養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在品德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創新、樹立起創新意識就變成了品德教學的重要目標,這才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五、 開設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就是通過教學設備輔助教材將品德教育中能夠體現道德品質的真實案例更直觀的表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現實中的道德品質。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的重中之重,傳統的品德教學主要以品德教師講解課本內容,分析句子含義,讓學生背考點以此提高學習成績。可是試卷的分數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它代表不了學生的道德品質素養的水平。道德品質的提高是老師無法直接給的,它不像數學,老師給它解題思路學生就能提升成績,道德品質的培養更偏向于思想情感的豐富。既然是思想情感上的教學,提升道德品質就必須要通過情感傳遞,讓學生親眼看到、親身體會才是從根本上提升道德品質的方法。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播放一些富有情感的視頻剪輯片段,以“看”的形式帶動起學生的情緒,培養學生的情感辨別的能力,開展課堂辯論活動,讓學生互相交流看完視頻后的感受,營造出積極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僅利于學生切身體會情感,提升道德品質素養,更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的提高。
六、 更新教學手段
科學技術與教育手段的不斷發展,課堂教學也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各式各樣的教學工具被應用在課堂教學里,品德課教學更應該跟上時代的潮流,不斷突破創新。在科學技術全面覆蓋的今天,現代化教育要求教師必須要了解并掌握科學技術,優化教學手段創新教學,將科技與教學相結合,讓科技走進課堂,新事物的出現必然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興趣,做到教有實效。教師必須要優化現有的教學手段,實施新的教學手段,保持學生的新鮮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主動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新,讓學生全面發展。在品德課堂里教師要少一點思想灌輸、知識灌輸,多一點平等交流,多一點自主思考和創新。例如,在一年級下冊教學第三單元第七講《清清家鄉水》一課時,讓一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結合課本相關內容,有感情的介紹一下自己的家鄉水,并以生動的語言號召身邊的同學愛護環境,節約水資源。教學場地的限制難免對學生的情緒有一定的影響,偶爾走出教室和學生一起感受生活,引導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也不失一個能夠緩解學生壓力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帶領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切身體會勞動者的辛苦.品德教育就是要靈活變通,因為情感上的感受是教師給不了的,必須通過自己去切身體會,而道德品質的體現又是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通過讓學生切身體驗生活中的人情冷暖,情感共鳴的產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學的真實性,豐富學生的情感,提升道德品質。
七、 結束語
綜合上述,品德課教學不單單是教室中的教學,偶爾跳出教室的教學形式會更利于學生的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品德課教學一定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要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平臺,摒棄“一言堂”模式;通過情境教學積極創設情境,還要利用科學技術不斷優化教學手段。這樣的品德課創新教學必然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素養。
參考文獻:
[1]陳肖仁.小學品德課創新教學初探[N].教育信息報,2014(9).
[2]沈國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J].內蒙古教育,2016(18).
[3]邵輝民.小學品德課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J].中國東部科技,2015(14).
[4]李德信,品德課創新教學淺論[J].教書育人,2016(12).
作者簡介:
廖衛星,廣東省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木棉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