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國慶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是培養學生探究科學世界的鑰匙,科學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手段讓課程與生活相結合。包括把實際生活的內容引入課堂,尋找教材與實際生活的契合點,在實驗教學中引入生活內容,活用教材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等等。
關鍵詞:小學科學;學生生活;教學創新
小學科學教育提倡關注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在教學中怎樣實現生活化呢?
一、把實際生活的內容引入課堂
在科學教學中,可以采用語言引導暗示、實物設境、游戲設境、多媒體設境、網絡設境等方法來創設生活化的意境,進行情景教學。這種方法的教學,雖然教師在課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投入,記憶深刻。所以,科學教師要努力通過創設生活情景,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激發思維,使課堂情境趨于生活化。努力激活學生的經驗世界。科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從“生活經驗”出發而非“生活情境”出發,是值得深思的,而這正是在教學實踐中容易被混淆并帶來困惑的地方。生活經驗的激活方式是多樣的:可以直接用語言,也可以用一些行為、一些問題、一些實驗操作或圖片、網絡等去激活。不論用什么方式,作為老師,始終要把經驗作為關注的,而不能沉湎于情境的細節之中。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質》這一課時,“每天吃飯時,媽媽都會為我們煮美味的菜湯,菜湯為什么這么美味?”“在湯里加入了味精、鹽、蔥等調料……”“這些調料哪些我們可以看見?”“蔥、姜、食用油……”此時學生們發現食鹽、味精等不見了。“它們到哪里去了?”“是真的不見了還是……”這些疑問促使學生進入以下的探究,并為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完善奠定了基礎。
二、尋找教材與實際生活的契合點
從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學習活動資料。科學課是由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環境的探究活動組成的。學習科學,就是去參加、經歷一個個的觀察、研究、認識活動。在科學學科中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科學內容和材料。例如:觀察身體,比較水的多少,米飯的觀察等。注重使學生能聯系結合已有經驗和生活實際,在對問題的探索、嘗試、調整和解決的自主性活動中獲得積極的創造性的人格發展學得具體、學得積極、學得有用。讓學生知道科學源于身邊生活,了解科學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形態。
在學生周圍實際生活中尋找內容。面對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內容就顯得十分有限。為了進一步加強科學和生活的聯系,我們挖掘學生周圍生活的事件、現象、情境等轉化為一個個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課堂探究問題。讓學生在探究生活問題中親身感受到科學來自于生活,生活處處是科學。
三、實驗教學中引入生活內容
教學中所需要的材料很多,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自己去準備,由學生自行去收集。這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多少也減輕了老師一個人去準備這些器材時間和精力。學生從家中帶來的器材雖說沒有學校儀器室里的儀器來的規范、標準,但往往這些材料也能解釋科學現象。同時,由于這些器材都是學生們從家中帶來的,學生在準備中對材料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也便于讓學生在課外繼續進行科學探究。
設計實驗活動材料時,要盡可能選用簡單、易得、帶有普遍性的材料,這樣的材料貼近學生生活,又能一物多用。如一根塑料吸管既可以演示液體的熱脹冷縮,又可以驗證光的直線傳播;用可樂瓶可以制作生態瓶,可以制作計時器,還可以作為研究食品包裝袋上的信息的材料;氣球可以證明空氣的存在,空氣的質量的存在,還可以驗證液體的熱脹冷縮。這些生活化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小學儀器、材料緊缺的現狀,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變廢為寶的樂趣,使我們的科學課有更多的探究材料,實驗材料,讓我們有更多的探究機會,何樂而不為!
四、活用教材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要把這個新知再應用到實現生活當中,老師還必須安排一個“知識回歸”的環節。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現實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教學只有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科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真正體會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而學生自發產生的興趣更能刺激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師更應關注學生感興趣的是什么,喜歡探索的是什么。如探究一下廚房中的科學:(1)醋、糖、鹽、醬油等的性質用途;(2)用什么方法除熱水瓶中的水垢;(3)清洗廚房油煙;(4)把蛋殼放入醋中,看看有什么現象等等。另外如洗衣服時看到五顏六色的肥皂泡,現代化的科學電器設備,照相機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無一不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使學生在探索感興趣的事物中,點燃智慧火花,搞“小發明”、寫“小論文”等,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成為“自覺和主動的科學家”。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種教學資源,把生活與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構建這種“從生活走進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思想,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科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真正使學生利用生活化的教學養成學知識、用知識的良好習慣,這樣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產生深遠的影響。讓學生在得到科學知識的同時,獲得科學體驗,努力建構有較高科學素養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任曉東.基于生活實踐的小學科學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1):172.
[2]殷海斌.讓生活化點綴小學科學教學[J].華夏教師,2016(04):68.
[3]滕吉榮.小學科學教育生活化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09(S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