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雪婷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教學工作的重心逐漸向學生傾斜,在此背景下,學講計劃應運而生。學講計劃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通過指導他們進行預習、小組討論、交流、展示、當堂檢測和總結復習等工作,使其快速地掌握化學課本知識。
關鍵詞:高中化學;學講計劃;教學應用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適應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我們化學教師所要面對的難題。本人在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關于學講計劃的應用經驗,以期獲得較好的效果。
一、精心備課,自主學習
在學講計劃中,教師需要進行精心的備課工作,緊緊把握教學大綱,依據學生的閱歷深挖教材內容,從而指導他們順利開展自學。在自主學習環節,學生往往不知道學什么、如何先學、如何落實學習的自主性,這就需要教師發揮引領的積極作用。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問題,主動地學習課本內容,將問題帶入課堂學習中,從而做到有目的地聽課,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師生雙方共同努力來做好自主學習這一環節。
筆者在講授“弱電解質的電離”時,在確定教學重點和目標后,要求學生清楚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在概念、結構、電離等方面的特點,讓他們思考不一樣的電解質的電離程度是否相同。生活中常用的鹽酸和醋,哪一種能夠將發繡的鐵釘變得光亮。如果要清除水壺中水垢,那么需要用到上述哪種酸。電離平衡有哪些特點。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進行思考,提升了課堂聽課效率。
二、合作學習,交流展示
合作學習包括師生、生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成績、興趣等因素設置若干個學習小組,通過推動組間的競爭促使組與組之間開展交流,進而促使組內的每一位成員都能保持一顆向上的心。在小組學習中,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主動性,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合作來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有利于提升小組協作能力。在完成任務后,組內的學生代表要進行交流展示,啟發其他組同學的思維,向教師匯報集體的學習成果。
在復習“烴的衍生物”這一內容時,筆者發現一些組只是簡單概括醛、醇、脂等物質的化學和物理性質,并沒有對其中的各類物質進行總結。在此情況下,筆者拿出一份班級做得最好的小組的內容給大家看,讓各個組重新總結,學生的競爭意識很強,組內開始積極討論、組間你追我趕,努力地總結課本中的細節,與之前學過的內容相聯系,重點歸納總結醇、乙醇催化氧化等這些易混淆的內容,同時將易錯的細節也標記出來,這能夠快速地提升他們對教材細節的記憶程度,最終提高學生的成績。
三、質疑拓展,檢測反饋
在高中教育階段,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而質疑能力恰好是他們必備的素質。在講完某一知識點后,教師要“慢一慢”,不應急于總結,而要看一下學生的課堂反應情況,給他們留出“想一想”的時間。課堂檢測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手段。講課完成后,教師可以當堂布置一定數量的習題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他們的反饋來調整后續教學進度。
筆者在講授“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時,邀請同學走上講臺嘗試寫出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和結構式,請其他人指出其中的不足并進行改正,再為他們展示甲烷的模型。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對甲烷的空間模型進行思考和觀察,提出自己的見解,得到相應的化學性質。隨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當堂的檢測題:
下列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與CH4發生化學反應的是 。
A.氯水 B.溴水 C.氧氣 D.酸性KMnO4溶液
通過質疑拓展和課堂練習,學生能夠解決存在的疑惑并鞏固課堂學習到的知識。
四、鞏固課堂,小結反思
課堂授課完成后,教師應當及時抓住學生學習的熱度,給他們布置一些復習題和反思任務,幫助其鞏固課堂所學。在課后學習中,學生先拿出5分鐘時間來回顧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做到“學新悟舊”、自我提高,再進行作業的練習,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此外,學生還應當對化學知識進行梳理,回憶舊有知識,思考新知識的重點在哪里,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最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復習習慣。
如,在講授完“鐵的化學性質”這節后,筆者要求學生要能夠熟記鐵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理解鐵是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金屬,然后為他們布置了以下幾道習題:
①常溫下將鐵片分別投入下列CuSO4、FeCl3、AgNO3、稀H2SO4足量的溶液中,充分反應后溶液質量減輕的是 ;
②現有一種粗鋁含鐵、硅兩種雜質,取等質量的樣品,分別投入足量的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都放出等量的氫氣,則粗鋁中鐵和硅的物質的量比為 ;
③下列化合物NO2、SO2、CuS、FeCl2中可由兩種單質直接化合得到的是 。
總之,廣大高中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開展化學教學改革,通過執行學講計劃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使其順利走入理想的高中。
參考文獻:
[1]張邦民.學講計劃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6(2).
[2]白廣瑞.高中化學“學講”課堂模式的構建與反思[J]學苑教育,2015(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