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霞
摘 要: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攔路虎”,作文也是學生最頭疼的作業之一。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一直是許多語文老師苦苦探索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放飛思想;亮點;激發興趣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攔路虎”,作文也是學生最頭疼的作業之一。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一直是許多語文老師苦苦探索的問題之一。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具體做法。
一、關注新聞熱點,引發學生對于人生、生活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
因詩人余光中先生的去世(2017年12月14日),朋友圈中紀念文章、蠟燭層出不窮。可以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鄉愁》,于是筆者引導著學生以誦讀《鄉愁》的方式,來紀念余光中先生:“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先生在這首小詩中,從“郵票”到“船票”,從“新娘”到“母親”,最終又將這一切歸結于一灣淺淺的海峽,牽連起家與國的命運,述說著揮之不去的“鄉愁”,意象一個接著一個,高度凝練而又集中概括了他一生的經歷!
二、關注生活,引導學生留心生活、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由于年齡問題,學生可能沒有太過豐富的人生經歷,那怎么寫作呢?就這個問題筆者進行了如下的教學:
(一)游戲可以入文
例如,在寫作之前筆者問同學們,小時候都玩過哪些游戲?有沒有玩過打水漂?有沒有想過打水漂也可以寫入作文?余光中先生就把打水漂寫成了詩,還寫了兩首,下面我們來欣賞其中的一首關于打水漂的小詩:《漂水花——絕技授鐘玲》“石片要扁,形狀要圓……進去的角度,要緊貼而切入,才能教這片頑石,入水為魚,出水為鳥……”
這首詩幾乎通篇都是大白話,只是因為有兩個亮點:第一個是題目,本來是寫打水漂,可是余光中偏偏取名《漂水花》多有創意;第二個亮點是“入水為魚,出水為鳥”兩句,連續兩個比喻,讓打水漂的畫面活靈活現仿佛就在眼前。可見,寫作其實就是記錄生活,只要在如實記錄的過程中有那么一兩處點睛之筆,就可能成為一篇千古佳作!
學生玩過的游戲可要比余光中先生豐富多彩的多:熒光棒、噴水槍、輪滑、飛鏢、飛機航模、3D打印、跳繩、放風箏……
(二)日常的生活素材可以入文
學生都喜歡吃水果,可是卻鮮有吃水果的作文出現!然而余光中先生卻把吃水果也寫入詩中:《芒果》“荔枝好吃,但不能多
吃……芒果好吃,但不能多吃,相似的警告來自妻子,她并不反對我多吃梨子。她能一刀不斷地削出,一只白凈無瑕的雪梨,旋轉的梨皮像下降的回梯,從北極的冰轉到南極……”
我們都曾見到過媽媽給我們削梨皮的情景,可是我們卻沒有想到“旋轉的梨皮像下降的回梯”,削好的梨子像“從北極的冰轉到南極”,而余先生正是因為這兩句聯想,把普通的生活變成了詩!可見,語文就是生活,語文就是說話,作文就是把你要說的話寫出來,只是在說話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把生活中的人和事用語言說出來,只要在說話的同時,考慮一下修辭,合適的時候讓它閃一下光,足矣!
(三)喜歡的歌詞可以化用入文
現今社會,歌曲早已成為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閑暇之余少不了淺吟低唱,大家在聽歌、唱歌的同時,有沒有深入的想想歌詞是否可以為我們所用?筆者上學的時候最喜歡羅大佑的《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后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羅大佑在《童年》的歌詞中,把學生的心理刻畫得多么逼真,是的,我們學校沒有池塘,但我們有操場、有假山,我們是北方,沒有榕樹,可我們有柳樹、楊樹……我們的操場上除了秋千,還有單杠、雙杠……除了蝴蝶,還有蜻蜓……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歌詞化用到作文中去?我們的歌詞庫里可不止這一首《童年》!
有學生可能會說把歌詞寫進作文,行嗎?那你想想唐詩宋詞元曲最初不都是歌詞嗎,不都是用來唱的嗎?上千年的文化傳承,怎么到了我們這就不行了呢?再說了,2016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不就是頒給了一位音樂人:美國音樂家、詩人鮑勃·迪倫嗎?看來歌詞中奧妙無窮,歌詞中別有洞天!
三、模仿課文中的名家名篇,書寫真情實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除了引導學生廣泛閱讀、積累素材之外,筆者利用現有課文中的那些名家名篇引導孩子們在作文中書寫真情: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月色入戶,欣然起
行……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幾十個字,記述了作者因晚上睡不著,于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夜游的事,本來普普通通的一次夜游:一個月亮,兩個閑人,幾樹松柏,多么普通,只因一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成為了千古名篇!
再如蕭紅的《祖父、后園和我》里面關于我在后園中天真自由的生活描寫“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亂鬧一陣……一切都活了……要怎么樣,就怎么樣……”兒童話的語言,仿佛是在聊天;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關于百草園中捕鳥的描寫:“掃、支、撒、系、牽、拉、罩”一系列動詞的運用,多么生動,多么逼真;林海音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中關于“我”因賴床挨打的描寫……這一個個畫面仿佛就在眼前,這不就是我們的生活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寫作的來源和動力!放飛思想,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實現“我手寫我心”是我作文教學的課堂追求!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