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校美
摘 要:《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由此可見,品德學科的教學目標重心在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既符合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重點闡述了品德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課堂策略,希望為品德學科教學改革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品德課堂;培育;課堂策略
“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西方,英文詞是“Key com-petencies”,從英文單詞詞義來看,其也可翻譯為“關鍵素養”。這一翻譯,也獲得了褚宏啟教授的認可,他認為核心素養是“關鍵素養”,不是“全面素養”,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時,不僅應注重學生的共性,更應該看到每個人的個性,使其個體經過學校教育均能獲得發展和進步。
一、轉變教學理念
任何學科的最終目標不僅是教會學生相關的知識和觀念,更是要教給他們運用知識的方法,培養其實踐能力。《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由此可見,小學品德課程的核心是“做人”,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教授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在傳統的思想品德課程中,教師的觀念大多停留在教授學生知道一個或幾個分化的知識系統,或是教會他們關于生活的技能,如刷牙、打掃衛生等,或是單純地進行道德和價值觀念的灌輸。亞里士多德說:“研究德行不是為了了解德行,而是為了使自己有德行。”亞里士多德的話對于小學思品教學來說同樣適用。教給他們學做人不是要研究人的生活活動和技藝活動,而是教給他們構建美好生活的實踐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思品課重實踐的核心理念,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熱愛生活、完善品格。
二、培養學生知素養和做素養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不再是一門單純的學科,而是取代了原來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課程,內容上更加廣泛,除了上述三門課程之外,還涵蓋了心理、法律、生活與社會等多個領域,成為一門極具實踐意義的綜合性課程。課程內容的變化導致許多教師認為其核心就是各領域的學科知識,這種觀念存在著誤區,其更多強調的應該是融合性的實踐智慧。以學科劃分觀念為基礎的綜合課程是綜合課程建設初級階段的樣態,隨著時間的發展和學生心理生理的變化,這種認知已經出現了不適應,既不利于教改的順利實施,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正確的觀念是在實現多學科綜合的基礎上,摒棄那種拼盤式的綜合觀念,深入研究綜合課程的內在結構,使綜合在一起的多領域知識圍繞一個核心目標“做人”開展,實現內在的有機融合,從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在核心素養培養方面,使學生不僅具備知素養,更具備以廣泛的知識、多樣的感受、積極的態度為基礎的“做”素養,知素養和做素養結合,為學生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三、合理利用教材
在傳統的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對教材進行講解。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聽講”,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使課堂氛圍陷入枯燥的境地,長此以往,會造成部分學生的厭學情緒。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如果不反復復習,其對教材理論知識的記憶只剩下不到5%;閱讀、視聽方式獲得的知識,其記憶程度也僅為30%。因此,合理利用教材開展教學勢在必行。組織課堂教學中的情景教學,讓教材“參與教學,馬上應用”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方式。
思想品德教材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學生的思維特點、社會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意識形態是教材編寫的重要依據,這些內容變動頻繁,因此教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改動也會非常大。針對這一教學現狀,需要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以職業敏感度對待教材變動,創新對學生的考核標準,不再以分數為唯一依據,而是要結合學生平時的實踐。
四、社會的作用
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反復的實踐行動中逐步形成的。學校雖然以理論課堂為主要授課方式,但也應不斷更新思想,創新課堂模式,將其在真實環境中的品德實踐也列為其品德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真實環境的創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支持,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切實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社會性的道德教育活動不應像教學場所一樣古板,沒有學生發揮的自由空間,通過讓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去感悟和踐行道德規范,在踐行中不斷提升道德素養,提升自我認知。通過長期量化的實踐行動,使他們的思想不僅停留在想階段,更多的是應用于社會生活中,通過生活經驗積累生活智慧,最終完成培養思想品德核心素養的教學任務。
對小學生人格教育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需要教師予以足夠的重視,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從實踐出發,提升他們運用所學品德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培養學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全面素養,健全其思想。
參考文獻:
[1]李安亮.以思想力和行動力激發教育活力[J].考試,2015.
[2]方培君.讓學生終身受益:淺談思想政治課的核心素養[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