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枝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非常重要的基礎入門學科,對于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是有著重大意義的。同時,實施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也是使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教育;生活
學生學習生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小學時期,小學時期所學到的知識和所養成的習慣將會給之后的學習生活起到奠基的作用。因此,小學教師身負重任,不僅需要引領學生學到知識,還需要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理解效率。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一)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和應用能力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在小學數學中,知識教授較為簡單,與生活實際聯系性高。在教授過程中可以以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情景和喜歡的事物作為引入點,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清晰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可以使學生知識、能力、思維等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思維和解決方法
學生思維和情感形成的最重要時期是在小學時期,因而,小學數學教育不應該單單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該加大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成績的過度重視,造成了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不高,以至于對最后得到的教學效果不理想,而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知識掌握程度也達不到新課標要求。
二、如何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深入熟悉學生生活背景
對于小學生來說,生活范圍和活動范圍簡單,生活思維單純。教師積極了解學生所想和學生興趣所在,對癥下藥,更容易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教師應該從學生興趣入手,設立題目,教學內容多與學生興趣相結合,學生在面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時,學習熱情便會大大提高,注意力則會更加集中,引起共鳴。同時,還會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學習和自身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更有動力解決問題,也不會對枯燥的學習內容感到厭煩和疲倦,反而會更有動力,獲得愉悅體驗。
(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用數學的思維和眼光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觀察和剖析,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去生活,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比如說,小學數學六年級教材中的打折問題,教師就可以和平時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提及同學們平時常穿的衣服牌子或者常用的生活用品,并告訴現在這件商品正在打折,原價是多少,打幾折,通過計算來得到現在的價格,讓學生親身參與將會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更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例如,小學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本節內容是要求小學生從平面圖形向立體圖形的過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本節時,要先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了這部分內容的作用,拿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舉例子。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感知,意識到這些物體的重要性,而且在生活中不僅有平面圖形,立體圖形也是經常見到的。
(三)教師教學觀念的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育的生活化首先要從教師的教學觀念抓起,使其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那么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便會大大提高。現在的數學問題大多都是以生活實際為原型,所以很多數學的教學模型在實際中都可以找得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運用這一條件,以數學問題為主,將學生的思維帶入生活原型中,并帶領學生創建適當的現實生活情境來解決問題。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價值觀的引導,避免他們將數學學習過程變得枯燥和單一。比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內容“圓的周長”時先讓學生摸一摸自己課前準備的圓,根據自己的理解,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明白什么是圓的周長,再讓小組同學互相合作量出圓的周長,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同學們的理解,還可以使課堂充滿生活的趣味性。
(四)開展探究性學習,深化拓展
探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在學習生活中找到某一方向進行具體的研究和討論,主動學到新知識,從而提升自己解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應用知識方面的能力和素養。近些年來,伴隨著新課程改革,數學教學觀念的改變也得到了深入和擴大,對生活實際的自主研究探索從而充實自我知識已經是備受推崇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我們積極通過圖書館閱覽和互聯網查閱,對自己所學到的課本知識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學習,實現課本知識最終通向生活實際。
綜上所述,生活化已經慢慢成為我們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趨勢。實現小學教學的生活化也是今后我們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接納理解知識,還可以對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起到不斷提升的奠基作用。我們要不斷擺脫傳統小學教學方式的束縛,真正讓數學走進生活,調動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謝稱松.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青年時代,2016(3):197.
[2]馬玉娜.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新校園:中旬刊,2016(1):7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