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不僅成為指導我國扶貧工作的重要方針,也為我國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計奠定了思想基礎。近年來,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精準扶貧的效果顯著。但從具體的扶貧情況來看,在進行實地調研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 精準扶貧 實踐 問題
作者簡介:安培桐,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302
中共中央辦公廳發〔2013〕25號文件中指出,“精準扶貧是指通過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扶貧到村到戶,逐步構建扶貧工作長效機制,為科學扶貧奠定堅實基礎。精準扶貧是針對不同區域的貧困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合規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一)精準識別
為了解決之前各級扶貧部門對貧困人口識別不清的問題,改善漏評和錯評情況,文件中特別提出了精準識別的概念。精準識別就是根據公平公正原則,通過嚴格的程序把貧困戶篩選出來,然后根據這些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制定能為貧困戶帶來切實幫助的措施。
(二)精準幫扶
精準幫扶就是駐村工作隊要準確掌握貧困村和貧困戶的實際需求,深入分析致貧原因,制定符合貧困戶自身需要的幫扶措施,以改變以往大水漫灌的情況。
(三)精準管理
精準管理就是運用信息化、網絡化的手段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的各種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整合和管理。當發現一些農戶已經滿足貧困戶出列的相關要求時就把這些貧困戶調出來,讓新增加的貧困戶加入。
(一)群眾自身素質較低
第一,群眾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數村民沒上過學或只上過小學,初、高中畢業的少之又少,受教育程度嚴重影響村民自身素質,也就使得當地群眾對新事物、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差。第二,各種信息傳播不暢。因為農村中留守的大多數都是老人,很少與外界交流,導致外界信息傳入慢,而且農村地區網絡化、信息化程度低,也導致一些就業、銷售等信息傳播不暢。第三,缺乏勞動力技能培訓。大多數農戶僅僅依靠傳統種植業、養殖業來維持基本生活需求,而缺乏其他勞動力技能培訓,不能從事一些有技術含量的工作,無法穩定和提高個人收入。
(二)幫扶措施缺乏針對性
由于不同貧困戶的致貧原因不同,精準幫扶就應該針對貧困戶的具體情況提供幫扶措施。但是在實際幫扶工作中,駐村工作隊并沒有根據不同貧困戶的實際情況進行幫扶,一般都只是提供部分資金;過年過節送米、面、油;贈送一些種羊、種牛等;幫助修建或改造住房;甚至只是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措施雖然能解燃眉之急,但是效果無法長久存在。以河北省幾個縣為例,很多貧困戶受到的幫扶措施都是公共基礎設施改善,比如村里的道路硬化、修建公園、垃圾整治等大環境的改善,而自己家的貧困問題只靠發放米面油、幾百塊錢等是不可能摘掉貧困的帽子的。其實貧困戶更希望得到的幫扶措施是如何提高收入。所以,精準扶貧只停留表面上而沒有真正的落到實處。
(三)公共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貧困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這就會影響本地區經濟發展。如張家口,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是京津的生態屏障和城市供水水源地,也是京津冀風沙源重點治理區,這就限制此地區只能發展綠色產業。工業化基礎薄弱且程度低,交通、電力、能源、教育、醫療衛生、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很多工業、企業無法在這里長足發展,無法為勞動者提供就業崗位,致使勞動力外流,嚴重影響本地區的經濟發展。
(四)貧困人口老齡化嚴重
通過對河北省幾個縣區的調查發現,都存在貧困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貧困戶家里只有一個或兩個60歲以上老人,沒有勞動能力,即使身體健康也只能靠種地來獲得收入,因為年齡問題,接受不了新知識,無法參與村里的技能培訓,干不了技術活兒,沒有打工收入并且自己的兒女也自顧不暇,無法贍養老人,這些老人僅靠政府提供的保障性資金維持生存,這樣也不會脫離貧困,再加上患病,生活更是艱苦。所以,如何提高這類人群的收入,使他們擺脫貧困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這樣的程度,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廣泛動員、社會參與是保證。只有統一思想才能打好脫貧攻堅戰。縣、鄉、村應及時宣傳、發布致富、就業等信息,開辦勞動力技能培訓班,推廣新技術。采取政策宣講、技術培訓、組織外出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扶貧產業政策,讓廣大群眾了解形勢,熟悉政策,參與扶貧。
(二)抓好基層扶貧工作隊伍建設
選用鄉鎮工作經驗豐富,特別是熟悉扶貧開發工作、具有相關工作經歷的優秀干部選為鄉鎮黨委書記,村支部書記。選擇能力強、懂經營的優秀中青年農民,給予項目、技術、信息、資金等扶持,通過他們把其他農民群眾動員起來,齊心協力打贏脫貧致富攻堅戰。
(三)打贏脫貧攻堅戰,資金扶持是基礎
金融扶貧向農戶提供的不僅是資金的注入,而是通過一系列有效的資金幫扶,讓農戶可以在有限的自身條件和資源環境下,找到可以持續自我發展的脫貧致富途徑。由于貧困地區農戶貸款金額小、利潤低且手續多、成本高,導致很多金融機構在扶貧工作上不夠重視,開展業務的積極性低,推出金融產品普遍謹慎。小額信貸是特別適用于低收入群體的貸款方式,借鑒河北省比較成功的阜平縣“政銀”合作貸款模式、隆化縣“政銀企戶保”扶貧模式,實現農戶貸款“有地貸”、“有擔保”“有服務”的問題,實施推廣銀行金融機構新推出的“脫貧貸”、“小康貸”等貸款產品。政府要發揮行政優勢,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揮其資本優勢,為農戶搭建貸款平臺,不斷創新金融產品,讓脫貧攻堅問題由輸血轉化為造血,真正解決農戶貸款難的問題,實現脫貧攻堅路上群眾徹底脫貧、滿盤皆贏。
(四)健全制度體系,精準扶貧管理
精準扶貧就是要各個村選取部分村民代表參與篩選貧困戶的過程,并最終對貧困戶名單進行公示,防止弄虛作假、“走后門”現象發生,確保貧困戶認定過程和結果的公正和扶貧資金用途的公開;建立對扶貧部門工作的監督機制,保障廣大村民的監督權。
(五)積極發揮第三方評估的作用
第三方力量無論是在績效考核、扶貧項目中間環節、還是在扶貧項目終端評估環節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第三方評估的最大作用,保證評估工作的公平公正,不能紙上談兵。
(六)大力發展旅游扶貧模式
河北省的旅游資源豐富,自發形成的旅游產業已經初具雛形。旅游業在崇禮、張北、圍場、易縣、陽原等地已得到較好發展,具備良好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已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強的吸引力,如崇禮的滑雪,張北的壩上草原,陽原泥河灣遺址、泥河灣博物館,陽原皮毛文化博物館,蔚縣剪紙、打樹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易縣狼牙山等。因此,這些縣可以發揮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價值吸引資本實力較強的企業投資,實現旅游資源扶貧。
(七)發展電子商務與信息扶貧
首先,上級政府部門應與各級村委會協同合作,共同建設農村電子商務中心,整合當地農村各類優質資源,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培育本地特色品牌,廣開銷路,切實為增強農民收入打下堅實基礎。其次,充分發揮各類電商平臺的作用,鼓勵本村發展電商行業,加強與郵政便民服務網點、供銷社、超市等流通主體的合作,提高電子商務應用水平。最后,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通過電子商務培訓做實人才基礎,為本地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精準扶貧政策是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而提出的,也是今后一個時期對于治理和消除貧困工作的指導性思想。習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我們要把精準扶貧的工作落到實處,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在2020年真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不是停留在文字和數字層面。
[1]鄧圣耀.廣東“精準扶貧”成全國經驗.南方日報.2014.
[2]王和順.廣東省精準扶貧經驗及對我區的啟示.北方經濟.2014.
[3]張笑蕓、唐燕.創新扶貧方式,實現精準扶貧.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
[4]邢成舉、葛志軍.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宏觀狀況、理論基礎與現實選擇———基于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及相關成果的分析與思考.貴州社會科學.2013.
[5]苗齊、鐘甫寧.中國農村貧困的變化與扶貧政策取向.中國農村經濟.2006.
[6]吳璇歐、高曉峰.淺談鄉村文化旅游扶貧開發模式構建.經濟發展研究.2014.
[7]肖詩順、張林.貧困村互助資金的扶貧模式與效果分析.西部開發.2013.
[8]張琦.通過精準扶貧完成扶貧脫貧任務.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
[9]陸漢文.落實精準扶貧戰略的可行途徑.國家治理.2015.
[10]馬尚云.精準扶貧的困難與對策.學習月刊.2014.
[11]汪向東、張才明.互聯網時代我國減貧扶貧新思路——“沙集模式”的啟示.信息化建設.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