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學科內容豐富,而小學科學則是一門能夠幫助學生認識科學、探索科學,具有啟蒙意義的綜合性學科。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關鍵,貫穿教育始終。目前,德育教育已不僅是思想品德教師的教學任務,而是小學教學中的重要教學目標。本文即主要研究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德育滲透
通過教授科學,可以幫助學生擴展視野、開拓心胸,既能讓學生認識世界,又學習到許多人生哲理。因此,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確保科學探究的嚴謹性和合理性。如今,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科學又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在科學教學時進行適當的德育滲透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 小學科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式
(一)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今,小學科學課通常是由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構成,令學生自主進行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由此可見,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至關重要。對小學生而言,在其日常的生活細節中可以體現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最好從細節出發。比如,在進行科學實驗時,令學生遵循實驗室的規章制度,愛惜實驗器材,使用后放回原處,并對小組同學的幫助給予感謝。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前制定好學習計劃,并進行科學分工,而實驗過程要嚴謹細心。教師還應注意德育教育要循序漸進,貫穿始終。任何道德規范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轉化為道德實踐,才可以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更好的滲透“德育”理念,要讓學生從日常點滴做起,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 借助小組合作方式來提高團結合作精神: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手段,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還可以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與溝通,同時也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以達到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極大的提升課堂效率。
(三) 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精神:現實生活中科學態度是人對客觀世界、自然規律的看法。實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規律是最基本的科學態度。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例如,在《抵抗彎曲》教學過程中,教師會要求學生按程序進行,循序漸進,尋找規律。
(四) 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在開展觀察活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其各個環節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監督,并對學生的學習任務進行全程追蹤,這樣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提高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在一個觀察周期較長的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會逐漸降低。此時,教師應給予學生鼓勵,提高其信心。這樣的教學活動還可以磨練學生的毅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五)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當前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形勢惡劣,保護環境的腳步刻不容緩。通過學習科學,可以使他們發現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性,以更好的提高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例如,在對水資源污染與保護相關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先讓學生設計考察計劃,制作考察報告,再帶領學生實地觀測,得到第一手觀察資料,切實直觀地理解了河水污染的嚴重性,再進一步研究河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獲悉污染的大部分原因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使學生內心震動,思考出可行的解決措施及建議。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六)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文化燦爛歷史悠久,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現行新課程科學教材中,有許多授課內容可以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以更好的揭示“德育點”和“知識點”之間存在的關系,并將兩者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
如在講《各種各樣的材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古代的造紙方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造紙的理解,甚至模仿造紙過程,進而感受到造紙的樂趣及意義。體悟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通過圖片欣賞等教學方式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并努力做到曉之以物,動之以情,并培養小學生愛祖國,愛科學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責任心。
(七) 借助科學實踐來滲透人生哲理:對于小學生而言,科學通常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個學科,大多數的教學內容需要與實踐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課堂教學時間進行充分的利用,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個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
例如,在進行《橋的形狀和結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向學生展示世界上著名的橋梁建筑及一些失敗的橋梁建筑案例,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用積木搭建橋梁,并進行抗壓力、抗沖擊力的試驗。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意識到,橋梁結構種類繁多。在進行橋梁建設過程中,既要對其美觀度給予考慮,又要注重其實用性,同樣做人也是,要打牢基礎,從而為日后的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礎。
(八) 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德育教育:科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一般來說,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淺,見識較少,其自身也難以做到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要將教授的知識點盡可能的與實際相聯系,并在實踐教學階段適當的開展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授《植物》這節課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借助各種工具,對植物進行測量和觀察,制定合適的觀察方法和步驟,整理出觀察記錄,并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
(九) 進行科學觀的啟蒙教育:對于人類而言,科學是認識并改造自然的關鍵,同時也是人類認識及改造社會的重要手段。崇尚科學意味著學科學、講科學、捍衛科學,并在此基礎上追求精神解放,追求進步和發展,盡可能的消除愚昧無知。目前,要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德育觀,在科學學科的教學中進行科學觀的德育教育。
二、 小結
綜上所述,德育的滲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十分重要,在小學階段學生一旦養成優秀品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將會為其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要把重視對德育的有效滲透,幫助學生開發思維,提高合作及創新能力,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子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探微[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14(3):32.
[2] 趙連俠.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3):304
作者簡介:何政友,遼寧省大石橋市,大石橋市向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