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學段的看圖解決問題的內容,是孩子們進入小學學習數學知識的開端,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雛形。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看圖、說圖意能力的培養,才能有效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看圖;低年級;培養
一、 營造氛圍,激發看圖的興趣
低年級的兒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強,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等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生動有趣、色彩鮮艷的畫面。教師根據畫面加入有趣的故事情節,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我用很神秘的語氣說:“有一只猴子聽說我們班的小朋友很厲害,它決定來我們班和大家共同學習,你們愿意嗎?”全班一起大聲說:“愿意。”我先出示第一幅圖,讓學生認真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這時學生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都舉起了小手,想把自己看到的說給大家聽。有的說:我看到了一只猴子,有的說:我看到了2個桃子,有的說:我看到一個盤子里裝著2個桃子。我再讓他們仔細觀察:猴子看到它最喜歡吃的桃子,心情會怎樣,表情又會怎樣的呢?有一個學生把剛才的連起來說:有一只猴子看到盤子里有2個桃子,非常高興,哇的一聲叫出來了。這時我出示第二幅圖,課件同時播放猴子吃桃子的聲音,學生馬上就說出來了:猴子吃了一個桃子,盤子里還剩一個桃子。我試探著問大家:你們猜猜第三幅圖會是什么呢?有的說可能沒有桃子了,有的說可能有3個桃子。當我出示第三幅圖時,就有學生說:“我就知道盤子里一個桃子都沒有了嗎。”我讓大家把三幅圖連起來說:“有2個桃子,小猴子第一次吃了1個桃子,還剩1個桃子,第二次又吃了1桃子,最后一個桃子都沒了。”“一個桃子都沒了,我們可以用0表示”在學生暢所欲言的氛圍中,我很自然地引出了《0的認識》。
二、 說圖意,尋找解決問題的素材
低年級數學在解決問題的編排上由一開始單純的看圖解決問題到圖文結合,教師就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指導學生觀察情景圖時,要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數出物體的數量有多少,并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如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時,一開始學生只是說“有同學在折紙鶴”,這時老師再引導,“有幾個同學在折紙鶴?”“有3個同學在折紙鶴。”老師再引導:“能不能說得再具體些呢?”這時有學生說:“左邊的同學折了一只紙鶴,右邊的兩位同學折了2只紙鶴。”老師順勢引導:左邊一位同學折了1只紙鶴,右邊兩位同學折了2只紙鶴,把他們的紙鶴合起來就可以說“一共有幾只紙鶴?”通過引導學生找有用的數學信息:左邊的1只紙鶴和右邊的2只紙鶴合起來就用加法計算,讓學生在找的過程中明白了加法的含義。通過長期地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說出情景圖的事物的數量,從眾多的數學信息中提煉出對解決問題最有價值的數學信息,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 分析理解圖意,優選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會看圖,能數出圖中物體的數量,并能用語言描述,這時就要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一年級下冊第21頁第一題是圖文結合的題目,題目是:一共有15只兔。(1)左邊7只,右邊幾只?(2)黑兔6只,白兔幾只?這道題目已經知道“一共有15只兔”也就是知道了總數,求部分應該用減法計算,同時“一共有15只兔”是下面兩小題的公共信息,解題時都應該用上。有些學生沒有弄明白就急匆匆的開始答題,右邊幾只列成算式7+8=15(只),白兔有幾只列成算式6+9=15(只)。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認真讀題,理解題意后找出其中的條件與問題,如8和9題目中是沒有出現的數字,我們就不能當作數學信息來使用,題目中只有15、7、6三個數字信息,解題時我們只能用上已知的信息,然后來再說說他們之間的關系,這樣其中的數量關系也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這時的數量關系對于學生來說就不再是外在的和抽象的,而是有大量豐富的具體情境作為認知的感性支撐。在整個思考的過程中,說出其中的數量關系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將解題經驗內化轉化為解題方法,學生的思維才能慢慢地清晰,思維能力才會有提高。
四、 圖與文相結合,促進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隨著學習的慢慢深入,學生認識的字也逐漸增加,教材開始出現圖與文相結合的解決問題。這種情況下有的學生往往出現只看圖數數量,卻忽視了文字。比如,一年級上冊第57頁的例題,小樹叢中的小鹿被擋住了有,有些孩子只數圖中的數量“小鹿一共有8只”,而沒有去看圖上方標注的文字“一共有9只小鹿”。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先看圖,然后一定要去讀文字,把圖和文字相結合起來理解題意,促進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只要在教學中能持之以恒地進行看圖——說圖意——分析理解——解決問題等訓練,不僅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作者簡介:黃平平,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長汀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