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州中考歷史學科命題新導向給歷史老師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從為什么要重視史料教學、如何不斷優化史料教學以及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策略三大方面進行思考并給出了自己的實踐方法。
關鍵詞:徐州中考;歷史命題;史料教學;知識遷移能力
一、 為什么要重視史料教學
1. 由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所決定。
歷史不可重現、不可再現的特點決定了人們只能通過歷史資料來認識和研究歷史。可用資料一般包括歷史遺跡、遺物、文物資料和文字記載等。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史料的引用或補充,可以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
2. 由歷史課程改革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所決定。
2011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前言”里明確提出了歷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要求是“歷史課程的改革要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探索新的教學途徑;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不斷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對歷史的理解,逐步發展學習歷史的能力。”在后面的“課程實施建議”里再次強調“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養學生發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因此,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只有積極改變自己的態度,大膽從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方面轉變自己,才能打造真正高效的歷史課堂。
3. 由中考應試的現實需求所決定。
近幾年來,徐州市的中考中,歷史命題愈加向高考接軌,歷史在命題中運用量越來越大,其內容也將越來越豐富,其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如果我們歷史老師現在還不去有意識的重視歷史教學,對于學生的升學考試也是一大影響。所以從優化歷史學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更加重視史料教學。
二、 如何不斷優化史料教學
1. “精”——精選史料。
要讓史料教學發揮最大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做到精選史料。因此歷史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充分的準備教案。選擇材料一定要按照典型、貼切、簡短、通俗易懂的標準去選。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拓展知識時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因此,備課時要認真研究課標的要求,仔細研讀教材抓重點、梳理主干,再進行史料選取。
2. “實”——考證史料。
這里的“考證”指的是以歷史研究者的嚴謹態度對待選用的史料,本著去偽存真的精神去甄別史料。只有讓學生通過真實的歷史資料,才能更加接近歷史,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我們只要本著嚴謹的態度去努力“考證”就好了。必須杜絕為了生動精彩,不惜犧牲真實性原則的做法。
3. “多”——多樣化多維度。
歷史課堂教學選用的史料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的,如文字類、圖片類、音視頻、漫畫類等等;另外也要注意歷史的多角度,尤其是東西方不同學者的史學成果對比呈現更好。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培養學生更優秀的歷史思維方式。多樣化多維度使用史料教學,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歷史課堂教學趣味性,增加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
幾年的歷史教學經歷中,我嘗試和積累了一些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做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五種。
1. 引導學生復習時構建知識網絡
夯實基礎知識必然是歷史學科復習階段的一個重點,要想把知識學活、用活,就需要關注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效的辦法就是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這一方法尤其適合在專題復習階段使用。在前期復習的基礎上,整理知識網絡可以起到強化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作用,尤其是歷史主干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生在整理專題知識網絡的時候可以鍛煉歷史知識的重構能力、要點的概括能力,也可以培養書寫的規范性和條理性。這些能力和習慣的養成在考試中可以自然而然的遷移過去,長期的堅持使得這些能力已經內化為學生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了。
2. 經常溫故而知新和對比教學
課堂教學中,歷史老師要努力挖掘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從新舊知識的共同點出發,采取啟發思維,引導學生將舊知識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
3. 總結知識的共性,實現規律性知識之間的遷移
在歷史教學中要實現歷史規律性知識之間的遷移,必須要善于總結知識間的共性,例如,在分析某某戰爭勝利的原因時,我們往往發現一般都具備三個角度、四個層次。即個人(領導者或者揮者)角度、軍隊角度和人民角度。這三個角度可以通俗的概括為:一人、多人、很多人。個人角度的表述一般是某某領導人指揮得當或戰略得當;軍隊角度一般表述為:紀律嚴明,戰斗力強。人民角度答案一般表述為:人民群眾支持。人民群眾為什么支持這場戰爭呢?因為是正義性的戰爭。所以第四點答案表述為:是正義性的戰爭。這就是所謂的三個角度、四個層次。
4. 關注時事,實現知識與熱點之間的遷移
時事熱點問題就是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例如,學習《開放的中國走向世界》一課時,我曾將雄安新區的設立和推進情況不斷的以恰當形式融入到教學中去,讓學生利用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去解決國家設立雄安新區的目的、雄安新區設立帶來哪些積極影響之類的問題,鍛煉了學生們的知識遷移能力。
5. 引導學生增加課外閱讀,提高歷史文化積淀。
我們常說文史不分家,指的就是從大文化的角度看,這兩個學科有很多的相通之處。大量的課外閱讀,尤其是閱讀中涉及歷史元素的內容對平時的歷史學習大有裨益。
以上的做法,不但能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也能使學生提升學習知識的能力,達到一種較高的學習境界。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歷史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曹希寧,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市擷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