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時代悄然到來,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對科技浪潮的沖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應該隨機而變,努力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用更加新穎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覺學習。本文既是以此為出發點,分析了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應該如何在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下隨機應變。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核心素養
一、 初探“互聯網+”
近幾年,“互聯網+”大概是各大媒體甚至普通市民口口相傳的最熱門的詞匯了,在大家眼里“互聯網+”成了企業現代化發展的代名詞,而“互聯網+”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為什么傳統的實體行業紛紛朝著“互聯網+”的方向發展呢?傳統的教育行業,特別是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否迎合“互聯網+”的大潮?又怎樣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轉變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簡單來說,“互聯網+”就是將實體物質或服務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發揮兩者的優勢和長處,為企業或投資者帶來1+1>2的收益,最常見到的“互聯網+”的成功案例,比如:自行車加上互聯網變成了共享單車,飯店餐食加上互聯網變成了美團外賣,各類商品加上互聯網變成了淘寶……“互聯網+”的成功是基于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物聯網和信息網絡技術,簡單來說“互聯網+”就是為各種商品在互聯網上構建了一個信息、服務共享的平臺,可以說“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科技現象更是一種共享的思維方式。
二、 “互聯網+”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
“互聯網+”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然而,根據上文所說,“互聯網+”絕不僅僅只是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人們思維模式的革新,為物聯網的發展和信息共享平臺的搭建創造了新的契機。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中,主要就是實現以下幾點:1. 課程信息共享在互聯網的并實現實時更新;2. 課程資源的優勢共享;3. 教師與學生的實時交流與互動;4. 任課教師之間線上的經驗交流和探討研究。從這幾點來看,“互聯網+”的應用與思想品德課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矛盾,相反“互聯網+”帶來的巨大信息量和充滿正能量的資源反而更加能夠讓初中學生受到鼓舞和激勵,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更能讓初中學生們提起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從而潛移默化地增強自身的核心素養。然而,“互聯網+”的缺點在于投入大、花費高,需要穩定的高質量的互聯網和大眾的支撐,還需要專業人才的維護,這些不利因素導致教育經費支出較高,所以很多學校在教學改革的潮流中并不愿意冒風險去進行“互聯網+”的實踐。
三、 學生的核心素養如何在新型教學模式下增強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文化修養的高低和道德素養的水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會影響時代甚至國家的發展方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蓬勃發展的今天,科技日新月異,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要把握時機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讓自己能夠在現代化的大潮中為祖國的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思想品德課程有其自身特點,它引人向上,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提升學生道德修養的同時又存在教學內容理論性過強,教師教學內容容易空洞乏味,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互聯網+”模式為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帶來大量優質教學資源。通過資源共享,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得最新的PPT、教學案例乃至新聞等。教師在課堂中播放這些資料,通過圖片、事例、FLASH動畫等材料將課本中所要傳達的內容具體化,在光與影的交錯中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增強。例如,在七年級下冊上到第二單元第四課《人生當自強》,課前老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歌手鄭智化的《水手》的視頻,以畫面和歌詞啟迪學生,在視頻放完后可以將鄭智化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失去雙腿,但堅持求學,最后在音樂的世界打下一片天地的事跡介紹給學生,并請學生思考“為什么鄭智化身處逆境仍然能夠頑強拼搏,創造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這樣的教學,是讓學生從“你要我學”轉變成“我想學”的過程,原因就在于通過精彩的歌曲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隨著課程內容的推進而推進。
傳統模式的思想品德教學,最大的缺點就在于缺乏師生交流,教師不知道哪一方面是學生的弱項,不知道學生需要的是什么,而是沒有針對性地教授一些老生常談的知識點。通過“互聯網+”師生可以建立一個互聯溝通的平臺,如建立QQ群、微信群、貼吧等,這些虛擬平臺很好地彌補了教師和學生課上、課下溝通時間的局限性。老師和學生可以在線上探討學習問題,可以向教師表達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和自己對思想品德課上存在的疑問。
初中生思想品德核心素養的提高不僅僅在于學習,更在于有效的監督。初中生的心理和智力機制還沒有發育健全,一般難以像成年人一樣自律。“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實現,更有利于核心素養的提升。初中生在思想品德中的核心素養,始終貫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一個在線評價系統,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相互評價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督促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也能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提升自己思想道德的核心素養。
四、 結語
“互聯網+”模式的思想品德教學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實踐還有一段路要走,更需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學生思想品德核心素養的提升也有賴于新型教學模式的實現,本文所涉及的觀點如有不足還請廣大教育研究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巨秀紅.探究融入性教學法在初中思品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
[2]李享義,代華.淺談利用網絡資源優化思品課教學[J].科技創新導報,2013(08).
作者簡介:
邱妙鋒,廣東省汕頭市,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臚崗鎮植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