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怎樣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一直是一個大難題,不管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歷史僅僅局限在課本中嗎?怎樣進行歷史教學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歷史的奧秘,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不是一味地背誦、默寫?沒錯,我們當下所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歷史,是我們身邊切切實實的正在發生的歷史。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準確地闡述了教育與生活緊密的關聯,給了我們無盡的啟發。
關鍵詞:教育;生活;歷史教學
歷史源于生活,歷史離不開生活。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所謂的歷史教學,就變成了拿著幾本薄薄的歷史書,在一周只有兩三節的歷史課上讀書、默寫、背誦,所有書上的內容不管理解不理解,都簡單地用來應付考試。歷史教學本該如此嗎?難道我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了嗎?答案是肯定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給我們一條不一樣的歷史教學之路。
一、 生活即教育理論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論的發展及創新,在陶行知看來,生活中學到的一切才是真正有用的東西。過什么樣的生活,就自然而然地接受怎樣的教育,進而關系到自己最后過怎樣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含義:一是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需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的教育內容。二是生活與教育必須一致,否則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必須與生活相聯系,甚至與生活打成一片。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創辦“曉莊師范”,這所學校也是他理論的實踐地,在這里,孩子們不僅僅要學習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相應的勞動,真正體現了他“生活即教育”的觀點。關于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先生做過這樣的總結:“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來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來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生活不能與教育脫離開來,教育也絕對不能遠離生活。
二、 歷史源于生活
歷史是什么?歷史其實就是生活,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歷史課本里上至遠古時期,下至當今社會,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歷史人物活生生經歷過的,有血有肉,我們常說在歷史教學中要將歷史事件放進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的確,脫離了生活,歷史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我們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歷史不是大人物的歷史,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歷史中,都不能置身事外,今天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個人,到了明天就會變成歷史,而你們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主人公,都是生活的主人公,不管你相信與否,這件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有了這樣一種歷史意識,相信孩子們對于歷史這門課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他們將不再把自己排除在歷史之外,認為自己學習的歷史是與自己無關的,是別人的歷史。
三、 歷史教育生活化
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而歷史又是存在于生活中的,那么我們該怎樣進行歷史課的教授呢?
首先,教學目標生活化。我們不能再將教學的目標束縛在知識點的識記背誦上,而是應該聯系實際,教學的宗旨是為現實服務,脫離了實際的教學注定是失敗的教學,只有能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在平時的生活中,讓學生體會到“生活即教育”,真正做到“以史為鑒”,才是成功的歷史教學。
其次,課前準備生活化。現在社會是網絡高速發展的社會,學生們周圍充斥著各種影視劇、歌曲等等,這些都是他們每天都接觸的,教師的備課應多從這些地方入手,盡量準備孩子們喜歡的,知道的,熟悉的內容,以激發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特別要注意歷史與現實的聯系結合,我們學習歷史是為了服務于現實,老師可以挑選一些當下熱門的新聞話題來讓學生討論思考,調動孩子們的思維。當然,材料要豐富但是不能繁雜,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現在的歷史課堂大多以學生為主,擯棄了之前滿堂灌的形式,老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而更加注重歷史材料的閱讀分析與歸納能力,于是留給孩子們思考的時間變多了,那么老師講述的時間久相應減少了。這就要求老師課前的備課要少而精,在盡可能豐富的基礎下運用貼近生活的資料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歷史課上充分感受到自己就是歷史的一分子,從而真正使孩子成為課堂的主人。
再者,課堂提問生活化。找到了貼近生活的材料并不是最終的結果,材料的作用是什么?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本節課所學習的主題,如果材料準備的符合學生的認知,但是問題準備得太深奧或者太書面,都會使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一點點學習熱情再次煙消云散。所以在歷史課堂當中,提問必須也要做到生活化,用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的話語進行闡述,讓學生脫離書面化的僵硬與乏味。
另外,課后作業生活化。歷史的課后作業其實非常的單一,無非就是試卷或者練習冊,加上背誦任務。誠然,這種類型的作業的確十分有利于應試教育,但是對于孩子來說,長期發展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歷史這門課上,我認為最為重要的就是歷史思維。簡而言之,就是你要用怎樣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事情,你要如何去多角度分析,去全方位思考。這種能力并不是簡單地靠以上這些基礎的作業就能得到的,我們必須注重孩子的思維拓展,讓他們自己去思考,這種能力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這體現在歷史的課后作業中,就是思考題的作用。基礎練習的確重要,也必須存在,但在基礎練習題之外,我們可以增加一些貼近生活的,或者說就是源于生活的思考題,沒有特定的答案,沒有固定的格式,甚至可以不局限范圍,有的只是和生活緊密聯系的內容,完成這些作業,學生們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團隊合作,可以翻閱書籍也可以上網搜索,不可否認的是,思維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是極其重要的一項內容。
最后,教學形式生活化。歷史是一門非常獨特的科目,書本上看得再多,背得再多都不如親自去走一走,看一看。這就需要我們不再總是拘泥于學校,拘泥于教室,而是應該走出教室,去外面看一看,真正地融入社會生活中去,不要讓學校成為孩子禁錮思維的地方。我們可以每周固定抽一節課時間出來,帶孩子們走出校門,進行實踐活動,可以去參觀名勝古跡,如蘇州園林、名人故居等,也可以去博物館參觀展覽,可以去欣賞歷史電影或者紀錄片,也可以走訪一些歷史名家,甚至可以隨機采訪路邊的行人一些熱門的問題,等等。除此之外,角色扮演也是一個十分有用的方法,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下,去體驗,去實踐,去理解歷史人物的心境,像是“舌戰群儒”“三顧茅廬”等都是很好的學習題材。
歷史教學需要走進生活,歷史教學離不開現實生活。但我們在走進生活的同時,依舊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當下的網絡充斥著各種形形色色的消息,這些消息有的是真,有的是假,孩子們還沒有這個能力去區分,這時候我們就要選擇有正確價值觀的,積極向上的內容,一些負面的消息或者不健康的消息一定不能在我們的歷史課堂上出現,以防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其次,歷史課堂要貼近生活,走進生活,但是不能完全生活化,而忽略了基礎的歷史教育,基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老師的引導也是不可缺少的,怎樣將基礎教育與生活教育相結合是目前我們最需要攻克的難題,而這就需要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總結,不斷地應用。總之,歷史教學生活化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未來需要努力發展的方向,我們也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孩子們一定能夠朝著多元化發展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夢.“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及教育”——杜威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較[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11)
[2]王建平,楊秀萍,教育的原點:生活——種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解讀[J].寧夏社會科學,2010(5)
作者簡介:
劉雨倩,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兵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