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光華
摘 要:生物教學生活化,就是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身邊的素材融合到教學中,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習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獲得生物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關鍵詞:生活化;生活經驗;自然知識;教學內容;教學環境
人歸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天性中有和自然相容的因素,走進自然,引導學生從自然和生活中汲取生物知識,讓自然知識和生活經驗走進書本,再從書本回歸生活,促進二者的交匯融合,體現生物課程與社會現實中的生活現象緊密聯系,把生物課堂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通過解決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來學習生物知識,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因此,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從大自然汲取和積累豐富的生物學知識,為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提供感性素材
在大自然中有豐富的生物知識和許許多多的教學素材,走進自然積累素材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重要保證,因此我根據教學進度,經常從野外和農田中采集動植物標本,搜集將要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用到的素材,在課堂中展示給學生,并融入教材的教學內容之中,這樣學生就覺得自然中有生物知識,有了走進自然的興趣,體會到在玩中也能學到生物知識,生物知識源于生活。如我每學期抽出兩節課,帶領學生到學校周圍的濕地、農田、荒地、樹林等處,進行走進大自然的活動,組織學生認識和采集一些動植物標本,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更增添了興趣;當然這些還不夠,我還要求學生在每天的生活中注意積累看到的生物現象和問題,適時地在課堂中展現出來,佐證和補充課堂生物教學內容的不足,避免純理論的枯燥注入。
二、引導學生把自然知識和生活知識帶進課堂
根據初中學生年齡特點,生物知識的學習由感性認知開始,上升到理性認知。所以我們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組織教學,就能發揮知識的正遷移作用,使學生弄清生活經驗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就能夠提高學生從直觀認知上升到抽象認知的能力。
1.貼近生活找課程資源,使學生意識到生物知識源于生活
比如:講授“傳染病”時,我從流感、甲型H1N1、痢疾、近視、糖尿病等入手,然后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區分這些疾病中哪些是傳染病,哪些是非傳染病,最后由各組派一名代表說說本組是如何分類的,分類的依據什么?以此就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說出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2.依托已有知識進行學習,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發展
如在講授“合理膳食”時,教師用幻燈片出示課本中不良生活習慣的圖片,讓同學們自己說出飲食方面養成的不良習慣的感受,然后再讓同學們討論每幅圖中的做法是否正確,并說出科學道理。經過這樣一比較一討論一體會,學生很容易就能學會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3.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學習教材中的知識,將新知識融于已有的生活經驗之中
我在講述真菌時,課堂上展示發霉的橘子皮和發霉的饅頭,問同學們:橘子皮上的霉菌是什么顏色?同學們回答道:是青綠色。那發霉的饅頭上的斑塊是什么顏色?同學們回答道:是黑色,我又問道:是菌絲的顏色嗎?同學們回答道:菌絲是無色,是孢子的顏色。然后我再將發霉的饅頭掰開的瞬間讓學生細心查看有什么現象?同學們叫道:有細絲。學生不僅認識了青霉和曲霉的特征,還認識到曲霉的營養菌絲和直立菌絲。
三、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要體現生活化
生物教學生活化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上,要做到教學內容生活化,在備課時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相融合,不失原有的教學內容基礎上,對教材做好二次整合,努力挖掘生物課程資源,落實“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轉向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內容。如,在學習生物的性狀時,我準備了大番茄和小番茄,紅色番茄和黃色番茄,展示給同學們,通過分析引出生物性狀的概念,為了準確地認知此概念的內涵,我繼續補問道:你們用哪只手拿筷子吃飯呢?有的回答道:我用右手,有的答道:我用左手。你們的血型是否一樣?回答肯定是不一樣。這樣學生在歸納之后最終就理解了生物性狀的這一概念的內涵。
要做到課堂教學環境生活化,就要把學生的生活經驗搬到課堂中來,營造上生物課就是在分析生活中現象、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氛圍。如在講解家蠶的生殖和發育時,從有的學生養過家蠶出發,讓其敘述家蠶的生活史,然后我從受精卵、幼蟲、蛹到蠶蛾一一講解,這不僅將復雜難懂的完全變態發育這一生物概念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深入淺出,變繁為簡,激發學習興趣,還體會到生物知識就存在于人們的衣、食、住、行中。
總之,生物教學生活化,就是生物課堂教學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素材,使教師在備課、上課和練習布置上都要體現生物教學生活化,降低學習臺階,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實現生物教學生活化目標的初心。
參考文獻:
[1]陳青蘭.激發生物學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
[2]王麗華.激趣導入 開啟高中生物學習[J].理科考試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