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主要以初中歷史教學為研究對象,針對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希望可以幫助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問題意識;培養
當下素質教育追求改革和創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因此,現代教育必須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為出發點來完善教學質量。
一、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激勵學生質疑和提問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必須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以及認知能力,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產生好奇想法的時期,也是對問題進行質疑的時期,因此,教師不能嚴格約束學生,而是要激勵和保護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例如,大部分教師由于受到以往陳舊教學思想的影響,經常會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必須根據自己的思維和計劃進行學習,只有根據教師的思路回答問題或者是進行學習,才是真正屬于學生發展的道路,一旦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教師就會進行扼殺和反駁,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扼殺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其對學習失去信心,從而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所以,在現代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為學生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下開展學習,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建議和質疑的聲音,激勵學生表達自身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例如,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設計好導語,為學生講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為了治理水患,三次到了自己的家門而忍住沒進去,展現了大禹的大愛精神,甘于舍棄小我、成就大家的利益。但是大部分學生也會從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雖然故事中大禹曾經三次到了家門而沒有進去展現了大禹為了大家利益而無私奉獻的精神,但是如果從家庭的角度而言,大禹做的其實是錯誤的,他的家人時刻都在期盼著他能夠回家看看,由此可見,大禹在家庭方面做得不到位,當學生敢于闡述這樣的觀點時,教師不能去扼殺,而是要學會聆聽,讓學生可以盡情地陳述自己的觀點以及看法,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激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為此進行詳細的解析。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創設情境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課堂教學模式,根據創設情境的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更好地深入文本,讓其身臨其境地去體會歷史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創設一些和學生實際情況較為接近的問題情境,由于初中生的認知欲望以及好奇心較為強烈,針對問題情境往往會產生強烈的興趣。因此,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情況,選取的問題情境必須符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認知欲望,讓其可以自主探究學習。例如,初中生都對一些老歌曲較為熟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歌曲來創設問題情境。歌曲中有這樣的歌詞:“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都是龍的傳人……”當回想起這首《龍的傳人》歌曲時,學生就會非常感興趣,通過所學的歷史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歷史知識回想:是什么原因,海外華人都把自己稱之為龍的傳人?這是一個充滿趣味性的問題情境,首先是以學生喜歡的音樂引入,通過歌詞中的內容尋找問題的重點,引導學生解答這樣一個在實際生活中并沒有認真思考過的問題,當教師巧妙地設計出這樣的問題時,就會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質疑思想。是啊,是什么原因海外華人都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呢?這正好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認知欲望,指引學生進行探究和解析,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通過自己的認識來闡述自身的觀點以及看法,充分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并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三、進行分組探究,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果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分組探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模式,利用分組探究的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內學生的思想能夠進行碰撞,通過小組內學生的探究解析,每個人都能夠闡述自身的觀點以及看法,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讓學生逐漸形成提出問題、解析問題的能力,在這種學習環境的影響下,能夠充分讓學生認識到提出問題的重要作用,根據一個簡單的問題引發學生討論更多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并讓學生可以針對知識進行深化解析,讓其對歷史課程的了解更為深刻。例如,在學習關于收復臺灣這一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一內容,讓每組學生根據搜集的相關資料以及自身的認識進行知識的掌握,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產生質疑,然后小組內的學生就能夠根據學生提出的質疑進一步討論,尋找問題的根源。
因此,在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思想上,教師都必須進行適度的調整,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強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在問題意識的基礎上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朱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中旬),2015(7):21-22.
[2]閆海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