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秋香
摘要:節奏是音樂的脈搏,是組成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樂都離不開鮮明的節奏。在音樂教學中,節奏是學好唱歌的前提,沒有節奏,旋律就不存在了。分析和探索小學音樂課堂中的節奏教學方法,對于小學生音樂素養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節奏教學;興趣;模仿
節奏是音樂的脈搏,是組成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樂都離不開鮮明的節奏。學生在唱歌、舞蹈、器樂等活動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節奏,學生掌握節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的音樂教學質量。為此,我們借鑒了奧爾夫、柯達伊等音樂教育家的教學經驗,在音樂節奏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兒歌導入,展現節奏
兒歌通俗易懂,容易被學生接受。因此,在進行樂理知識教學時可以把枯燥、呆板的音樂知識簡化為一首兒歌,這樣學生就會容易接受和熟記。例如,對于附點四分音符和附點八方音符,可以用這樣一首兒歌:
音樂 媽媽 真粗 心,取個 名字 調了 包。
又給 大家 添麻 煩,請你 一定 記清 楚,
四分 音符 唱一 拍,別看 八比 四要 大,
八分 音符 唱半 拍。
朗朗上口,易學易記,學生會感覺音樂對他們而言不再是神秘,促使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二、激發興趣,聽說節奏
現代教育心理學表明,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參與體驗、身心投入活動中,才能使學生學習狀態達到最佳。處于小學學習階段的兒童,其身心特征表現為喜歡表現自我,活潑,愛動,對未知的事物表現很強的興趣。根據學生好動的特點和認識規律,將各種節奏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熟知的事物相結合,在游戲中進行啟發教學,能使節奏知識的學習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通過在教學中開展各種聽覺游戲,讓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種節奏。例如播放平時生活中最常見的聲音(如:火車聲、汽車聲、風鈴聲、走路聲、鐘表聲、小雞叫、青蛙叫等),讓學生猜一猜,由于猜一猜是小學生的愛好之一,固然興趣濃厚,聽著聽著便會將詞、節奏脫口而出。此外,還讓學生聽一些伴奏(包括前奏、間奏、尾奏),學生會不由自主地跟著節奏一起哼唱,在不知不覺中對節奏有所感悟。
三、模仿練習,熟悉節奏
小學生善于模仿,模仿成人的活動,模仿各種小動物,他們都樂此不疲。我們老師要給學生多多示范,使學生對音樂的動作有一個完整的印象。我認為模仿節奏應抓住這幾點:
1、語言模仿。如:教師帶領學生念句子、念兒歌,讓學生先熟悉節奏。
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
小房 子 大房 子 石頭 房子 木房 子
2、動作模仿。根據一些簡單的節奏型,教師示范動作(拍手、拍腿、跺腿、聳肩等),讓學生模仿,培養他們學習節奏的敏感性,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感知節奏。如節奏型:
①(拍手)ⅩⅩ Ⅹ∣ⅩⅩ Ⅹ∣
②(拍腿)Ⅹ Ⅹ∣ⅩⅩ Ⅹ∣
③ (跺腿) Ⅹ ⅩⅩ∣ⅩⅩ Ⅹ∣
④ (聳肩) Ⅹ — ∣Ⅹ —∣
3、語言動作同時模仿。教師有節奏地邊說邊做動作,利用多種節奏(如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給學生示范,學生模仿,培養他們動作的協調性。
四、簡單創編,掌握節奏
德國的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曾說過:“我的教育思想中有這樣的想法:盡量使學生能自行設計他們的音樂和動作伴奏,哪怕比較簡陋。”只要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的創造力是無限的。教師在做好鋪墊后就要放手讓學生進行各種嘗試與創造,在肯定學生優秀成果的同時,也要讓另外同學找出他在節奏上的缺點或錯誤,讓學生們在一次又一次的熟悉中掌握節奏。這不僅滿足了學生當時的求知欲與表現欲,從更大范圍講,是發掘了學生的音樂潛能,培養創造性思維。啟發學生進行節奏創作是手段,而最終目的是通過音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在簡單的節奏創編中,熟悉并掌握節奏。
總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理論性較強的音樂節奏知識轉變成趣味化、生動性的形式,用動的方式來表現靜的知識,讓學生始終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節奏。這樣,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高了,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享受到音樂帶來的無窮樂趣。
參考文獻:
[1]李妲娜.《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M].上海教育出版社
[2]許新華.《節奏訓練》[M].花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