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華艷
摘要:數學學習對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可以很好提高學生問題分析能力,因此加強數學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而課堂學習作為主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也將直接決定著學學習的質量,所以,學校應該重視這方面教學。本文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結合當下教學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從中找到其中有效應對方法,實現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升。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
一、前言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我國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水平也相應提高。但是,在具體的改革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每位數學教師的職責所在。因此,研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存在的誤區
2.1不能準確把握教材,缺乏對教材的研究。新小學數學課堂標準規定了在數學教學課堂中要實現三維目標,但就目前的數學教學來看,很多教師出現對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的現象。課堂中看似熱熱鬧鬧,實則偏離了重點難點。比如在一年級的《認識物體》教學中。這一單元要求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對它們的形狀特點有整體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識別物體,找出生活中這些形狀相應的物體即可,不要求學生對物體的特征做規范的語言描述。而有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講課中往往歸納出死板的定義讓學生來記,提高了教學要求,反而使數學課變得索然無味,令學生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專業培養必須回歸理性,回歸到對教材的把握和研究上來。
2.2少一些低效甚至流于形式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多思考感悟。在數學教學中,必要的課堂活動不但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而且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但是現實中很多的課堂活動學生的“手”動了,“心”卻未動,操作多了,氣氛活躍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摸一摸圓柱的底面,你發現它是什么形狀的?
生:圓形。
師:它有幾個這樣的底面?
生:兩個。
師:請各小組的組長把圓柱的側面沿高剪開,看看展開后是什么形狀的?學生動手操作反饋:長方形或正方形。……
在上面的案例中,學生“剪”的方式被固定了(沿高剪開),得到的結論只有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這樣學生心里不禁會問:假如沿著側面任意一條線剪開,會是怎樣的呢?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缺少了。這個活動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機械地進行了一回操作,按部就班地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并沒有自己的探究和發現。這樣的活動缺少學生思維的探究以及批判性的質疑,而真正有效的課堂活動應是帶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結果的,并又能達成一定“過程性目標”的探究活動。所以類似這樣的活動也就變成了沒有內涵和精神的空殼。
2.3關于情境教學。某教師在一節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中,一上課就繪聲繪色地說:“小朋友們,今天讓小豬佩奇來帶領我們一起學習數學,你們喜歡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可后來的一起學習卻變成了:佩奇圖片+復習題,接著是佩奇圖片+例題,再次是佩奇圖片+鞏固練習,最后還是佩奇圖片+總結。課堂上簡單地附著個佩奇圖片就能叫情境嗎?這種所謂的“情境”除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價值?
三、教學策略應注重學生有效的思維活動———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3.1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課始,我問同學們手里是否有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通過一小段時間的觀察,生甲和生乙出示三角板說:“我們倆的完全一樣。”接著我又問,他們可以拼成怎樣的圖形,大家動手拼一拼。通過拼接,同學們告訴老師說,可拼成平行四邊形。老師說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那么該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呢?通過一連串的問疑,引導學生很快地說出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于是,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老師再以鼓勵性的語言給予肯定,使學生帶著成功的喜悅學會了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
3.2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比如,在教學“比較分數大小”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打破課本中讓學生分別填涂兩個長方形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進行比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而選擇用多媒體播放“唐僧師徒分習西瓜”的故事:一日中午,唐僧口渴,便提出讓三位徒弟中的一人去找水,八戒想起了他們剛剛路過一片西瓜地,便主動提出去找水,不一會他化來一個西瓜,孫悟空說師徒四人,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聽了不高興,說:“西瓜是我化來的,我得多吃點。”孫悟空說:“好,分給你八分之一。”八戒聽了很高興,就同意了這個分法,結果卻是八戒吃的西瓜最少。學生看完故事后,教師讓他們思考:“為什么八戒吃的西瓜最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很快投入到了思考和討論中,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很快掌握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使數學知識融入到了具體的情境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3.3適當獎勵與鼓勵學生。適當的獎勵與鼓勵有助于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產生更多的學習動力。小學生比較單純,他們非常看重教師對他們各方面表現的評價。只要學生本身有做得比別人好、表現好的地方,教師都應予以鼓勵和表揚。因此,教師要用愛的眼光去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發現其優點并給予鼓勵。例如,在計算429+69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鼓勵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進行教學,在學生得出正確答案之后要多夸獎學生,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3.4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積極思考的習慣。課堂中讓學生質疑提問,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又使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養成了質疑、敢問的習慣,培養學生會問、善問的思維品質。學會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索、觀察、分析、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我常常訓練學生要敢于對同學或老師的解法提出質疑。
3.5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的習慣。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既能體現集體智慧,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為不使小組活動留于形式,我在實踐中總結以下幾點,可提高實效。首先要綜合學生的各種表現合理地組建學習小組,恰當選擇需要小組探究的內容;其次,活動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松愉快的合作氛圍;最后,探究時小組成員之間分工要明確,人人參與,各司其職。
參考文獻:
[1]徐萬勇.新課標背景下關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5(11)
[2]婁西震.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途徑初探[J].新課程學習(下)2014(06):20.
[3]郁萬菊.新課標背景下關于提高小學數學有效性的分析[J].吉林教育,2015(25)
[4]吳潤林.新課標背景下關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解析[J].讀寫算:教師版,2017(4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