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琴
摘要:隨著近年來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已悄然步入“微時代”。由于能夠更加方便快捷的獲取信息,人們尤其是中學生對“微時代”的各種新媒體的運用非常廣泛,給加強中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帶來機遇和挑戰。要抓住微時代提供的教育平臺,從合理地設置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壯大傳統文化師資力量,加強傳統文化傳播媒介管理,實現高效傳統文化資源共享等方面,調動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使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建設者。
關鍵詞:微時代;傳統文化教育;機遇和挑戰;對策
一、“微時代”的主要特征
進入“微時代”,我們選擇那些最有效率的微表達、微閱讀、微觀看,去適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微時代”有很多特點,其主要的特征有:信息內容富簡潔性。為了適應“微時代”的要求,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各類終端一般體積很小(如智能手機,IPAD等),原有的冗長的復雜的傳播內容已經不合時宜。現代人們更青睞一種“快餐式”的文化消費內容。例如微博要求信息不超過140字,微電影時長30至50分鐘。由于微時代信息內容精煉,容納度高,導向性強,也給信息傳播增加了新內容。
信息傳播速度快效率高。小的信息量加快瀏覽、轉發速度,加快了信息內容更新,通過便攜通訊設備,如手機、電腦等多種終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布信息,并且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
微時代網絡媒體具有高度開放性。各種網站、交流平臺的使用為人們無拘束的交流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無線wifi的特點更使人們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任何方式傳遞和接收信息。因此無論是微博數量,還是使用頻率,都在不斷發展壯大。
二、微時代給傳統文化教育帶來的機遇
在微時代,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借助新興傳播媒介,把具體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轉化成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的形式,通過網絡發布出來。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瀏覽網頁學習傳統文化,而且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朋友圈子,選擇學習內容和交流對象,可以利用一切瑣碎的時間進行。這種方式不僅更容易使中學生接受,而且還可以節約人力和物力。
學生通過發微博,進行微討論,制作微電影,創作微小說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則通過評論微博,指導學生創作微電影、微小說實現教學雙方的交流。通過網絡轉發,隨時隨地實現資源的共享。表達方式多樣化,搜集資料便捷化,思維和交流活動更加開放,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微時代提供的交流平臺和手段,教師上課不拘泥于時間地點,只需上網發布、轉發信息,能夠“多對多”的共享信息,使傳統文化片段各種形式的轉發,在短時間內得到大范圍的傳播,無疑提高了傳播效率。從而能夠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信息交流雙方的關系不再是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而是相互平等的,有利于中學生自由的發表看法和思考,從而實現文化教育的互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遠比以往填鴨式教學法更受到學生的歡迎。
三、微時代給傳統文化教育帶來的挑戰
微時代產生了大量的解構或“惡搞”傳統文化的傳媒垃圾。如,網絡上杜甫、李白、包拯等等一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名人相繼遭到“惡搞”;諸如“紅酥手,黃藤酒,兩個黃鸝鳴翠柳。長亭外,古道邊,一行白鷺上青天。”等改裝版的古詩文層出不窮。如果中學生的識別能力不強,一旦接受了錯誤的信息,教育者再試圖改變這種觀念尤為困難。
微時代文化傳播要求信息發布者具有較高的概括總結能力和對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高度的敏感性。但大部分信息發布者并非專業傳統文化教授者,即使是比較有經驗的傳統文化教育者,也不能保證他們所發布的微教育信息適應微時代的傳播特點,中學生難以理解、不感興趣,就會造成傳播面窄,影響力小等現象,不能達到對中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微時代信息傳播快捷直接導致信息更新的迅速,140字或30分鐘內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一閃而過,印象難以深刻。并且由于信息源多,學生每天接觸到的傳統文化教育信息就會特別豐富。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接觸如此眾多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很容易使中學生吸收、消化不良,甚至出現學一部分忘一部分的局面。
四、微時代背景下加強中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是高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現代中學生獲取嚴謹的、系統的傳統文化知識的最主要的途徑。但是這些課程普遍存在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興趣不高的特點,要利用微媒體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利用微媒體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要與微時代的新媒體傳播特點相結合,才能達到最優效果。
設置內容時應根據教學對象的需要來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歷史、政治、文學、宗教、倫理道德、醫學、農業、建筑、服飾、飲食等等。微時代的微媒體給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素材,比如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微電影和微小說,教師講授過程中可適當結合這些新素材,融入授課內容中,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通過創作微小說、微電影,微話題,在提高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通過多方面收集資料,在眾多前人思考中,提出自己的觀點立場,甚至建立知識體系,這是以往的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能做到的。以新浪微博為例,高校可專門開通傳統文化傳播官方微博,并積極向學生群體進行宣傳,通過教師編擬傳播內容,學生關注,轉發,@其他同學的方式進行傳播;可以設立傳統文化相關的微主題,每人一句,交流中學習。快捷方便且省時省力,只需安排專人輪流負責即可,同時也可節省教育經費支出。這種方式不局限時間、地點、人數,方式新穎,學生學習熱情高,是微時代傳播傳統文化的良策。
要積極更新傳統文化相關的信息,建立更多的發揚傳統文化為職責的宣傳平臺,如,開設微博、部落格,建網站等等,創作新的傳統文化為內容的微媒體作品(微小說、微電影等等),為中學生能夠更好了解、接受、傳播傳統文化創造良好的微環境。
邀請傳統文化專家開通或者做客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微博,提供權威咨詢渠道。因為這些專家在各自的領域內都更為專業,能夠得到中學生的尊重和認同,也能夠保證傳達的傳統文化知識的準確性和體系性。歷史提醒我們,一定要堅定自己的民族意識,堅定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使傳統文化精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使中華民族永遠保持其獨特姿態和無上魅力。
參考文獻:
[1]李改.參與式文化背景下大眾傳媒對公民教育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0.9.
[2]楊威.微時代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3]張燕郊.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J].思想政治教,1994,6.
[4]張岱年,方克力.中國文化概論[M].北師大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