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彌峰
【摘要】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保證一切工作的前提,在壓力較大的現代社會,因為身體原因引發的悲劇不勝枚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體育鍛煉。但是在經濟、教育相對落后的農村,體育鍛煉的氛圍明顯比較淡薄。文章主要分析了阻礙農村體育發展的因素,并且提出了解決思路。
【關鍵詞】農村教育;農村體育;體育發展
引言
對于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國民生活環境的建設來說,首先要考慮的是“人”的情況,因此更要注重身體素質的提高。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擔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農村居民對于我們國家的生產生活、資源生產、經濟發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所以新時代要提高農村居民參與鍛煉的頻率,提高整體國民素質。
一、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性
農村體育發展最直觀的結果就是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將有明顯提升,體育鍛煉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農民勞動造成的身體損傷,同時起到提高農民身體素質的作用。實驗表明,良好的身體狀態能使人的勞動積極性提升,還能提高生活的幸福度。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村的生產能力直接關系到全國人民的衣食水平,同時還對我國的進出口有著明顯的影響,這些影響最終都表現為國家經濟的變化。加強農村學校體育教育,是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的重要工作,國家一直呼吁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其核心就是身體和智力的同步培養。
二、當前農村體育發展的桎梏
(一)體育器材配備落后
當前很多農村缺乏體育器材,而擁有體育器材的農村也或多或少存在著器材損壞、功能不完善等問題。這種落后的狀態遲遲沒有得到解決,因為國家每年下撥的資金在支持農村整體的發展后不足以再支持體育設施的完善。
(二)缺乏體育知識教育
農村學校缺乏體育老師或者老師教學態度不認真的情況比較普遍,這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落后,而體育老師在學校中受重視程度低,相對薪資更低,很難吸引高校畢業生前往任教。非專業的人去當體育老師會出現專業水平不夠以及態度不端正的情況。除了學校,農村整體居民的體育知識儲備都比較薄弱,有參加體育活動意向的居民缺乏正確的運動方式,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三)居民鍛煉意識薄弱
雖然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身體素質普遍要好,但是實際上相較于常去健身房、注重鍛煉養生的城市居民,農村居民的身體素質要偏低一些,盡管長期從事體力勞動,但是有些勞動方式和勞動強度都是不利于身體健康的。此外,農村居民對體育活動常存在輕視心理,主動參與的意識比較薄弱。
三、加快農村體育建設的方法
(一)加大專項資金投入
我國農村體育設施的建設在十幾年前已基本實現了大中型農村全覆蓋,但是由于當時全國經濟水平、人均生活水平的限制,建造的體育設施大多功能簡單、質量普通,在農村居民常年不正確的使用下已經損壞或瀕臨損壞。不同農村的經濟水平有很大差異,經濟情況較好的農村對體育設施有進行過更換或修繕,更多的農村在設施損壞后就棄置不用,這樣的做法不僅是對場地空間的浪費,也是對農民鍛煉積極性的打擊。實際情況表明,完善的、功能強大的器械能極大地引起當地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加大資金投入一方面是為了保證當地擁有較為豐富的體育器材,另一方面還要加快建設乒乓球、籃球、足球等體育活動的場館或場所。
(二)提高師資、宣傳水平
由于農村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仍舊占據著較大的比例,并且仍有很多農村處于經濟發展十分落后的境況,所以我們必須考慮提高農村居民的生產水平、致富能力、受教育水平,這些全部需要以良好的身體素質作為前提保障。所以為了盡快提高農村學校體育教育水平,應該增加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投放數量,呼吁畢業季的大學生積極投身國家居民健康水平的教育之中,并且對前往農村學校擔任體育教師的高校畢業生給予獎勵和補貼。政府可以加大宣傳健身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加大體育人才引進力度,吸引更多的優秀體育人才深入基層,帶動廣大農民參與體育鍛煉。
(三)提高農民體育意識
提高農村居民體育意識首先要做的就是打消他們“自己從事體力勞動多,鍛煉情況就好”的心理誤區,這仍需要借助宣傳教育工作,要向居民科普勞動消耗體力和體育運動鍛煉身體的區別,并且通過講述農村常見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與缺乏體育鍛煉的關聯,使農民提高對體育運動的重視,自覺參與體育活動之中。另外,可以通過良好的體育活動氛圍,提高農村下一代的體育運動水平,為國家發現更多優秀的競技性人才。“強身健體”能提高農民的勞動效率,并有效降低農村居民疾病發生率,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資源生產(糧食、其他農作物等)貢獻力量。
結語
我們要積極發現阻礙農村體育建設的問題,并且盡快根據這些問題采取正確的解決方式,爭取盡快改善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現狀,為國家的建設提供足夠的保障,并提高國民生活的幸福水平,降低疾病的發生率。這需要國家的重視、地方政府的配合、居民意識的提升和教育者的努力,這樣,才可以在一段時間之后完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