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思遠
【摘要】校企合作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推進職業教育研究的本質要求,本文研究了目前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對我們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通過調查舉例,從三個層次就職教集團辦學實踐中的校企合作形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校企合作;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職教集團辦學過程中人才培養方式與傳統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邊做邊學。在大數據、互聯網+背景下職業院校傳統的閉門造車式人才培養很難取得技術性進步與提高,而只有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與企業合作才能實現。
現如今,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的客觀需求各不相同,在政策背景下開展實施也是一項復雜的項目。目前全國已經開展工作的職教集團、參與單位、結對院校數以千計,作為一種從多方角度為主體資源共享、目的唯一這樣的組織形態,職教集團所承擔的功能就是與高等職業院校同企業的相互配合,將學校開展的育人功能同企業用人緊密結合,從最終的目的來看,達到高等職業院校同用人企業的雙向共贏,通過“專業+產業”“教學+研發”“培養+就業”等鏈條,推進校企合作。
一、從政府主導看保障機制
從現如今職教集團運行來看,政府占主導地位,并以此為紐帶幫助了企業與職教集團的聯合狀態,這其中欠缺了企業與職教集團市場化的運作風險,也缺少了互相的信任。僅僅依靠政府擔保,政府雖然是企業與職教集團聯姻的紐帶,但是從結果看,政府卻并不直接參與運行與決策。如何做到既能讓政府考慮企業的利益,又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照顧好職業院校的發展,這就是職教集團運行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
我國職教集團的運行模式基本為職業院校參與度較高,而企業的參與積極性較低,這里可以從學校派出學生到企業實習、教師定崗體驗等多項環節來看,企業頂替學生工作期間意外傷害的風險,也不能依靠教師來頂替自己企業工人來滿足勞動需求,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支持鼓勵企業相關配套政策。
二、從資源共享看運行機制
從筆者身邊職業院校來看,職教集團成立以來,積極探索了各種各樣的渠道,全方位的資源共享,實現了專家校園出教學成果,師生進企業出實踐結果、科研進基地出科研成果、服務進社會出效益成果的局面,這不僅促進了資源的集成和共享,也有效推進了職業院校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能力。職教集團為實現集團內校企人才資源共享,一方面,集團加盟企業既為成員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積極創造條件,協助學校“雙師”型師資的培養,也積極推薦具有深厚理論功底素養和豐富實踐型經驗的教師進入教師庫。另一方面,職教集團還依托于職業院校的資源優勢,面向集團加盟企業開展技術培訓,職教集團內部校企雙方的角色定位是:職業院校是企業實用人才培養和在職工培訓的重要場地,而企業則是應該參與職業教育全過程,是師生實踐和畢業生就業基地。
三、從利益驅動看內核動力
由于職教集團是由職業院校和相關單位在各自不同利益訴求基礎上為謀求共同發展而自愿組成的沒有實質性法規和章程約束的松散型結合體,所以集團化辦學最為核心的問題在于能否處理好集團各自實體利益分配和責任分工。但就現狀而言,我國大多數職教集團的建立和運行主要是以人脈為黏合劑,集團的社會公益性質較多,產業化特質較少,也由于缺乏實質性利益驅動,集團成員參與積極性并不高,相互間資源共享,信息交流的融合度也不夠,在實際合作中沒有能夠形成集群效應,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為調動校企雙方參與積極性,實現職教集團可持續發展,推進校企合作,必須注重構建集團互利互惠的動力機制,探尋雙方的平衡點。從企業看,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利潤,所以要讓企業參與職教集團的校企合作,集團在實施校企合作時必須從經濟上保證企業的合理回報和利益;從人力資源角度看,職業院校要能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撐,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需要體現企業需求,并為其輸送合格的技能人才;從人才資源角度看,職業院校應能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幫助企業搞技術開發、咨詢、指導,進行員工培訓,同時還要能宣傳企業的品牌價值、企業文化,高職院校應將知名企業的品牌價值、企業文化相結合。
從院校角度看,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應找準合作結合點,展開深度合作,職教集團在實施校企合作時能為學校專業開發和課程改革提供咨詢,指導,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同時職業院校還可以為企業提供實訓設備、基地、專業師資等,減輕學校在實習、實訓設備上的投入和專業師資培訓上的壓力。
職教集團應充分利用辦學資源,發揮優勢,內部應該設有機構協調集團參與主體相關利益,并保障校企雙方溝通渠道暢通。我國學者對職教集團的研究成果豐富,然而就職教集團辦學過程中的具體研究尚有一些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