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貴琴
摘 要:文章通過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以下簡稱“中職生”)身份認同問卷、SCL-90癥狀自評問卷施測結果的描述性分析,了解中職生身份認同的現狀,以及影響身份認同的基本因素,探討中職生身份認同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提出增進身份認同、促進心理健康的路徑。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身份認同;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715;G44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20
第三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等職業學校社會工作的德育實效性研究”課題組成立后,社工機構主管向中等職業學校領導介紹了學校社工的發展情況、工作方法、職能、主要服務對象、社工與一般教師和心理咨詢師的差別等,同時在詳細了解學校機構設置情況和學校輻射范圍內社區情況的基礎上,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了解中等職業學校師生的需求,在中等職業學校內開展宣傳活動,協助學校組織全體學生參加SCL-90癥狀自評測試,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心理健康是中職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對中職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的影響非常明顯,因而很多學校都給學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檔案。在對學生SCL-90癥狀自評測試結果進一步詳細分析的過程中發現有多個學生有異常情況,通過個別訪談得知這些學生都是新生,對自己沒有考上普通高中而進入職業中學學習耿耿于懷,這些學生由于對自己職業學校學生身份的極度不認同而直接影響了SCL-90癥狀自評測試結果。這一現象引起了課題組成員的高度重視,課題組成員立即針對這一現象開展了詳細研究。
一、中職生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身份認同是個體作為群體成員對群體身份的認知和接納。身份認同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過程,反映的是個體對自身身份、對所屬文化群體的態度。那么,中職生的身份認同就是中職生個體對自己所屬的職業學校群體特征的認可與接納,包括中職生身份、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兩個方面。
雖然中國中等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視,認為職業教育就是一種“二流的教育”,職業學校就是中考“落榜生”的“回收站”。中職生就是在這樣一種不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氛圍中,感受到了明顯的社會歧視,他們經歷從“普通學生”到“中職生”的身份轉變,但由于普遍無法認同職業教育和對前途的不確定性的焦慮,從而陷入了一種與職業教育明顯相關的身份認同危機。
博蘭尼用“嵌入”和“脫離嵌入”來解釋其大轉變理論時指出,“脫離嵌入”在整個轉變過程中雖然是必經階段卻也是短暫的;如果脫離嵌入過長,就會形成“漂泊的心靈”,這會使人難以認知社會取向、難以給自己定位,一開始表現為迷茫和探尋的交織,時間久了就會使人出現心理疲憊、變態,呈現大量的短期行為、頹廢行為、無政府行為,以及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種種非理性行為。對中職生而言,職業學校只是他們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覺得低人一等,他們認為自己被主流社會排斥在外,產生被邊緣化的感覺和意識,進而產生“游民化”的身份認同。實質上正是“脫離嵌入”的時間過長所致,而“脫離嵌入”過久會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及時引導并加以解決,會對職業學校學生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嚴重者還會出現行為障礙或性格缺陷。
二、中職生身份認同現狀調查分析
(一)中職生身份認同傾向分析
筆者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確定中職生群體的身份認同作為個體心理現象是存在的,且與心理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筆者以中職生對職業學校教育的態度為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對學校教育的認可、對課程學習的態度、對個人前途的預期、人際交往以及對自身知識和能力的評價五個方面,對兩所中等職業學校的計算機、會計、機電、物流、電子商務五個專業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在問卷編制之前進行了兩輪訪談,第一輪訪談的主要目的是發現問題,了解中職生大概有哪幾種身份認同傾向;第二輪訪談將中職生的身份認同分為四大類,進一步探求每一類的表現特征,同時配合發放開放式問卷,以確保資料收集的完整性。經研究發現,中職生存在四種不同的身份認同傾向。
第一種表現為對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傾向,這類中職生對普通高中教育表示認同和接納,排斥自己的中職生身份。
第二種表現為對職業學校教育認同傾向,這類中職生接納自己的中職生身份,只愿意沉浸在專業課的學習中,對文化課學習表現出排斥。
第三種表現為對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學校教育雙教育認同傾向,這類中職生能同時接納并適應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認為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都能培養人才。
第四種表現為邊緣性認同傾向,這類中職生身份認同感模糊,對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兩種教育均表示排斥,對兩種教育都不適應。
筆者在兩輪訪談的基礎上,自編中職生身份認同問卷,正式問卷共48個題目,分為普通高中教育認同、職業教育認同、雙教育認同、邊緣性認同四個分問卷,采用5點計分方式,經檢驗,信度、效度良好。同時使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量,SCL-90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適用于各類人群的心理健康評估。調查共發放問卷660份,收回問卷660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參與調查的男、女生比例也控制在1∶1,個別專業間略有不同,會計專業女生略多,計算機專業男生略多。
調查顯示,中職生的四種認同傾向的發展趨勢并不一致。其中,對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傾向,由大到小再到大,盡管變化不大,但也表明中職生對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在入學初期最強烈,隨年級的升高呈下降的趨勢,但最后一年實習期又開始增強;而對職業教育認同的發展趨勢與普通高中教育認同趨勢相反,認同值由小到大,再逐漸變??;邊緣性認同傾向在最后一年實習期呈現較明顯的上升趨勢;雙教育認同則呈明顯下降趨勢。這一變化表明中職生從學校到社會有明顯的不適應,社會就業的現實壓力致使他們對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對學校教育產生否定想法。中職生對自身的身份認同經歷了由排斥到接納再到排斥的過程。雖然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學習是無奈的選擇,但是入學初期仍然強烈渴望有機會進入普通學校學習,因此表現出較高的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傾向。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職生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開始學會自我肯定與接納,慢慢提高對職業學校教育的認同,之后實習期遭遇就業壓力,降低了對學校教育的認同,邊緣性認同也同時升高。這一過程反映了中職生對自身身份的認同經歷了矛盾而又復雜的心理過程。中職生身份認同遵循由最初的普通高中教育認同,發展到邊緣性認同,再到職業教育認同,最后達到雙教育認同的發展軌跡才能宣告身份認同完成。本文研究發現綜合類中職生沒有遵循相似的發展軌跡,身份認同極其復雜,部分中職生在畢業前沒有完成身份認同。
(二)中職生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
中職生的身份認同問題較為復雜且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考察了一些基本因素對中職生身份認同的影響,以期從多個角度分析中職生身份認同的成因。這些因素包括性別、年級、專業、家庭、人際交往、個人對前途的預期,研究結論顯示,除了個人對前途的預期,其他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職生的身份認同,這也進一步證明了中職生身份認同的復雜性。
1.性別
不同性別的中職生在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問卷和邊緣教育認同問卷上得分存在顯著差異,而在職業學校教育認同問卷和雙教育認同問卷上差異不顯著。數據表明,性別因素影響中職生的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和邊緣性認同,男生在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問卷上的得分高于女生,而在邊緣性認同上的得分低于女生。這說明,與女生相比,男生的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傾向低,而邊緣性認同傾向高,這一結果與當前社會和家庭對高中階段男生的期望高于女生有密切關系。
2.年級
性別與年級在雙教育認同中存在交互作用。在年齡較小的職校新生群體中,男生的雙教育認同低于女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男生的雙教育認同逐漸增加,而女生的這一傾向逐漸降低,兩者差異縮小,到二年級時達到一致。之后,男生的雙教育認同開始高于女生,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中,男生更傾向于理性,而女生則比較感性。
3.專業
不同的專業在普通高中教育認同、職業教育認同和雙教育認同問卷得分上均有顯著差異。會計、機電兩個專業在職業教育認同問卷得分上最低;物流專業對普通高中教育認同顯著高于其他專業;電子商務對雙教育的認同更明顯;計算機專業邊緣性認同傾向非常突出。這一結果與社會對各專業的認可度及就業率密不可分。
4.家庭
調查發現,中職生的家庭所在地在四張問卷的得分上的差異均非常顯著。家庭住址是農村的中職生在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和邊緣性教育認同問卷上的得分低于家庭所在地是城市的中職生;而家庭住址是城市的中職生在職業教育認同和雙教育認同問卷上的得分低于家庭所在地是農村的中職生,其原因可能是家庭所在地是城市的中職生就業機會較多,并且城市居民對職業教育的接納程度高于農村。
三、身份認同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1.四種身份認同傾向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分析
筆者根據自編問卷測出了中職生在四種不同身份認同量表上的得分,使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量,四種典型身份認同傾向的中職生的得分在總均分以及強迫、人際敏感、焦慮、敵對因子上有顯著差異,而在其他因子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比較結果發現,在總均分、強迫、焦慮上,典型職業教育認同的學生的得分低于典型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和典型邊緣性認同的學生;在人際敏感和敵對因子上,典型職業教育認同和典型雙教育認同的學生的得分低于典型邊緣性認同傾向的學生。這說明,相對而言,在不同認同傾向的群體中,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和邊緣性認同傾向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2.心理健康對四種身份認同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探討四種身份認同傾向對心理健康水平的預測力,對其進行回歸分析。根據統計發現,普通高中教育認同量表得分與心理健康總分、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以及其他因子得分呈顯著負相關,說明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傾向越高,心理健康問題越嚴重。職業教育認同量表得分與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因子得分呈顯著負相關,說明職業教育認同傾向越高,問題越嚴重。邊緣性認同量表得分與抑郁和焦慮因子呈顯著負相關,說明邊緣性認同傾向越高,抑郁和焦慮越嚴重。
將四種身份認同變量作為自變量,分別將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作為因變量,用四種身份認同傾向來預測心理健康的各個因子。研究發現,中職生對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傾向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其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人際敏感、抑郁、敵對、恐怖及其他負性心理狀況,中職生對普通高中教育認同越高,則心理健康水平越差,人際敏感、抑郁、敵對、恐怖及其他負性心理狀況更嚴重。中職生對職業教育認同傾向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其焦慮心理狀況,中職生對職業教育認同越高,則其焦慮心理越嚴重。
3.中職生身份認同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結合所有分析結果可以看到,中職生的身份認同傾向會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在四種認同傾向中,普通高中教育認同、職業學校教育認同與邊緣性認同這三種傾向的中職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三者之間具有顯著差異;就中職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而言,職業學校教育認同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其他兩種傾向的中職生。回歸分析進一步發現,對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以及人際敏感、抑郁、敵對、恐怖等起主要影響作用的是普通高中教育認同。因為對普通高中教育的認同伴隨著中職生的自我否定以及對職業教育的排斥,所以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另外,中職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同傾向與焦慮心理顯著相關,這說明中職生雖然能夠接納職業學校教育,認同自己的中職生身份,但是內心仍然充滿矛盾和焦慮。中職生強烈的職業教育認同也伴隨著對普通高中教育的排斥,很可能會增強他們內心的焦慮。
四、增進身份認同、促進心理健康的路徑選擇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所遭遇的身份認同危機,無論對其自身,還是對整個社會都有著深遠而令人擔憂的影響,因此增進中職生的身份認同已經刻不容緩,這不僅是為了拯救中職生個體,還是不斷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必由之路。主要路徑有:其一,通過心理健康課堂教學逐步滲透職業理念,修正學生對職業教育的錯誤認識,促進學生自我認同;其二,利用班會課開展主題活動,在互動活動中增強群體認同;其三,成立學生社團,增強歸屬感,促進情感認同;其四,開展專業教育,組織技能比賽,形成專業認同;其五,建設豐富多彩的職教特色校園文化,增強學生對職業學校的認同;其六,通過組織校園招聘會、企業推薦會,提高就業率。同時搭建職業教育的“立交橋”,加強職業教育學歷層次建設以及與其他教育的銜接,最終促使中職生認同職業教育。
參考文獻: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孫明之,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7-89.
[2]葉南客.邊際人:大過渡時代的轉型人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5.
[3]汪 凌.“學生身份”的社會學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64-68.
[4]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48.
[5]楊 暢.現代社會中自我認同的危機與重建[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