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毓
摘要:有關文藝民族性和人民性之間的聯系,在不同時期人們對其有不同的看法。毛澤東在抗戰時期曾將文藝的民族性與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新文化聯系在一起,而且他對文藝人民性的分析具有深遠意義,但胡錦濤和江澤民卻主張文學的人民性。2014年舉行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中,習近平提出傳統文化的發揚需要與文藝人民性的實現作為一個整體。他主張社會主義的文藝就是人民的文藝。
關鍵詞:傳統文化 文藝人民性 民族性 文藝思想
在2014年舉辦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利用文藝創作來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與美學精神,都是基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前中國乃至世界發展中的重要性,該主張的目的在于利用當代文藝,提高我國民族文化軟實力,并促進我國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快速發展。在我黨的文藝路線中,始終貫徹落實文藝的人民性,該方針具有極強的根本性和指導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根本立場,即文藝的人民性,其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能夠達成統一的發展目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對待本民族傳統文化所需要采取的態度,每一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有不同的看法。而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情形下,無產階級政黨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態度。但是唯一不變的,他們都將傳統文化對無產階級文化建立的意義作為前提,并且把對文藝人民性實現的有效性作為主要的判斷依據。從五四運動至今的中國現代文藝,統稱為新文藝。新文藝的建立主要是學習和借鑒國外文藝,并對舊文藝進行批判與否定。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我國出現了左翼文藝運動,該運動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來自于五四運動新文藝精神的作用,第二則是嘗試把革命文學的口號作為主導,并且跨越五四運動的文藝傳統。但是在這一歷史時期,該問題受到國外左翼文藝家的高度重視和研究。
一些蘇聯理論家,主要代表有列寧、斯大林等,他們主要是基于文藝的民族性,開展對傳統文化和無產階級文藝關系的研究與探討。俄語中有關民族性和人民性的概念本就是相關的,而我們對于普希金和別林斯基等作家和文論家的作品時主要就是辨別他們所討論的內容,是基于文學的人民性,還是基于文學的民族性,這具有極大地難度,主要是由于他們使用了相同的詞匯,必須按照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判斷與分析。而在十九世紀初,俄國一些進步思想家最重視的話題就是民族獨立與民族意識。而后,由于俄國民粹思想與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大范圍推廣,別林斯基等人更加強調重視普通人民群眾的人民性。有關于文藝和民族文化傳統之間的聯系,蘇聯時期的列寧提出兩種民族文化的結論,但是斯大林確認為無產階級的全人類文化,不應該排斥和拒絕,更應該將民族的文化作為基礎,發揚民族文化。以上觀點傳入中國以后,我們對傳統文化和文藝的人民性之間關系的探究受到極大地影響。
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當我國的左翼理論家開始研究文藝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時,是將文藝的民族性作為前提條件。在漢語中,人民性與民族性與俄語中的不同,它們本是兩個不相關的概念,但是我國的左翼理論家在研究過程中仍然把文藝的人民性等問題聯系在一起。而在那一時期,有關大眾語和文藝大眾化的問題都是左翼文藝家關注的重點。
日本侵華戰爭以及全民抗日戰爭的爆發,是民族問題和文藝大眾化問題出現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說,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后,我國國民的民族意識全面提升,并且我黨的政策與任務也發生很大的轉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創建全民抗日統一戰線的口號條件下,民眾對民族的認同感要大于黨派間利益的糾紛。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能夠達成共識,來源于統一的民族文化根源,同時這也是建立統一戰線的重要條件之一。其二,由于抗日戰爭動員的需求,就必須使抗戰文藝讓底層民眾廣泛接受。另外,在國家面臨困難時刻,知識分子和領袖也充分認識到底層民眾才是抗日戰爭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是戰爭勝利的客觀因素之一。在抗戰過程中,大多數人都主張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和積極意義,并且認為文藝應該有自身獨特的民族形式和特點。通過文藝鼓舞人心,激發大眾的愛國情懷,更多人認為應該抗戰文藝應該趨向于大眾化的發展形式,同時把民眾和一線奮戰的普通戰士作為抗戰文藝關注的重點內容。
我國左翼理論家主要提倡的民族形式,他們認為五四運動帶來的新文藝存在較多的問題,一方面是所使用的文藝形式是借鑒而來的,沒有我國的特點。另一方面,借鑒得到的新文藝遠遠高于大眾的欣賞能力。從后者來看,過于西方化的新文藝已經脫離的民眾,所以在探究五四新文藝中出現的問題時,必須重視民族化和大眾化,在這種條件下,同時具備民族性和大眾性的民間文藝形式被廣泛認可。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文藝民族形式的提倡最終被落實于對傳統文化的改革和運用之上。
現階段,我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使我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逐步加深,這是國家發展的必然需求,同時也關系到普通民眾的自身利益。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能夠實現民族獨立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之后,對文化欣賞水平和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當民眾具備極強的民族和國家自豪感,就一定會成為一種潛在的精神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文藝工作者就可以依據習近平的要求,利用自身的文藝作品發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除此之外,文藝工作者要通過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方式參與民族和國家復興。
[1]孫來斌,張圓夢.社會主義文藝的人民性及其實現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2).
[2]楊允,張方舟.文藝作品的理想形態與文藝人民性創作導向的合理建構[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5).
(作者單位:中共撫順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