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向群 鄧振偉 陳玲
摘要:軍隊院校教育圍繞培養能打仗打勝仗的合格人才和向實戰聚焦、向部隊靠攏的總要求,筆者從課程的設計理念、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置、學時安排等方面對任職基礎課程《火藥分析基礎》進行了改革,具體措施如下。
關鍵詞:教學改革;設計理念;職業技術教育
一、 更新設計理念
《火藥分析基礎》是士官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彈藥檢測專業的任職基礎必修課。該課程與前導和后續課程的關系如下:
火藥認知課程《炸藥理論及應用》→任職基礎課程《火藥分析基礎》→崗位任職課程《火藥測定技術》。
本課程以彈藥檢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以火藥檢測需求為牽引,緊跟火藥測定技術發展,著眼高科技帶來的軍事變革和軍事斗爭中彈藥保障的任務,在教學內容的選定上,充分考慮火藥檢測方法和檢測設備發展的迅速性,突出火藥檢測的實際任務和崗位能力要求,在基礎性和前瞻性上優化組合與動態更新,為火藥測定技術課程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能支持。
本課程以部隊實戰對火藥檢測技術要求的需要及士官崗位任職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在內容編排上堅持理論先導、實踐鞏固的原則,突出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努力打造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素質全面的新時代士官人才。
二、 調整教學起點
彈藥檢測專業培養的職業技術學生層次由中職升級為高職,要求入學學生具有的文化素質由初中提升至高中,因此學生們已應具備初高中的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知識,所以該課程的起點可隨之提高,于是便刪除了與初中、高中化學相關的無機化學基本知識、有機化學基本知識兩章共16學時的教學內容,而將火藥化驗所必需的基礎溶液濃度的計算及溶液的配制增加為教學內容。
三、 加強課程間內容的整合
《火藥分析基礎》主要是為《火藥測定技術》課程服務,為學生任職彈藥化驗崗位打基礎。因此首先分析彈藥化驗崗位對知識及能力的需求,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堅持夠用的原則,選材更具針對性,優化彈藥化驗教學組內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將火藥分析基礎、火藥測定技術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主要做法是:將原來兩門課程中重復的內容固定在一門課中,如彈藥化驗技術實訓室安全知識、硫代硫酸鈉溶液標定、滴定管的校準等作為《火藥分析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將試樣準備、加熱、冷卻、蒸餾、提取等融合至《火藥測定技術》相關的學習情境中。
四、 增加實踐課的比重
基于受訓對象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層次的學生,應該突出實踐動手能力及實驗技能的培養,所以《火藥分析基礎》實踐課的比例由原來的30%,提高到現在的50%。重點培養學生進行火藥化驗的必備基本技能,具體如下:溶液的配制,電子天平的使用,滴定管的使用和校準,硫代硫酸鈉溶液標定,氣相色譜儀的開機、關機、密封性檢查、流速測定及調節、日常維護、實驗參數的設置、進樣及發射藥分析軟件的使用。
五、 突出氣相色譜分析的地位
氣相色譜分析法是目前全軍彈藥化驗的主流方法,結合學生畢業后任職崗位的主要工作內容,將氣相色譜分析法的比重由原來的20%提高到現在的45%,主要講授氣相色譜分析的原理、氣相色譜儀的構成、譜圖的識別及應用、實驗條件的選擇,及練習氣相色譜儀的基本操作與日常維護、氣相色譜法分析試樣。
基于采取了以上幾點措施,共40學時的《火藥分析基礎》課程,其中理論、實踐各20學時,教學內容及學時分配如下表: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火藥分析基礎》內容設置及學時安排表
參考文獻:
[1]范潔,劉伯穎,王佩.對高校課程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29).
[2]李莉.對高職院校課程建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5).
[3]劉寧.對高職院校課程建設的反思與重構[J].教育與職業,2011(11).
作者簡介:
呂向群,鄧振偉,陳玲,湖北省武漢市,陸軍工程大學軍械士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