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探究中,教師要關注課堂“亮點”的設置。通過亮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欲望,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產生思考和學習的欲望。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設置“亮點”,用亮點來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活動;高效課堂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關注課堂環節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安排,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可以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師創設的課堂亮點的引導下會成為學習的主體,帶著興趣和好奇來進行分析和思考,進而在推理和判斷中習得知識,內化知識,提高能力。課堂亮點有利于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激發,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躍躍欲試的愿望,融入課堂學習過程中,在思考和探究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一、 提出啟迪學生智慧的問題
問題是啟迪學生智慧,提高學生能力,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的有效方法。教師在課堂探究中要給學生設計一些能夠啟迪學生智慧的問題,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用問題來點燃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可以融入課堂探究中。問題會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產生好奇心和欲望,進而帶著欲望主動地思考和分析。問題的啟迪改變了學生在課堂上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主動地進行推理判斷和思考分析,進而融入對知識的探究中,成為課堂的主體。例如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長方形的周長與長和寬之間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大小與什么有關系?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學生會嘗試著探究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關系。探究中有的學生采用動手實踐的方式用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擺一個長方形,通過擺出不同的長和寬的長方形探究長與寬和長方形面積之間的關系,進而解決問題。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學生思維活躍,開始探究的起點,成為課堂的“亮點”,激發了學生思考的欲望和主動性,進而明確知識規律。
二、 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性,教師要關注學習情境的創設,通過有效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關注課堂。教師課堂情境創設得引人入勝會點燃學生的學習欲望,給學生帶來一種新鮮感和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將目光都集中在課堂知識的探究中,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認真聽講的現象。有效的教學情境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良苦用心,在新奇和渴望的驅使下,主動地圍繞著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探究,在思考中了解知識規律,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分桃子”。首先是有4個桃子分給2個猴子應該如何分呢?之后是2個桃子分給2個猴子;再次是1個桃子分給2個猴子;最后讓學生把1個桃子分給4個猴子。學生看到漂亮的圖片會產生學習興趣,同時還有分桃子的故事情節,學生會融入情境中,主動探究,產生學習興趣,進而在情境中活躍思維,探究有關分數的知識,形成對分數的初步認識,習得知識。教師不是直接把分數的知識告訴學生,而是通過分桃子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常識,自然會輕松地接受新知識,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意義,進而獲得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三、 布置學生參與的課堂活動
新課改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成為課堂探究的主人和學習的主體,為了使課堂能夠出彩,呈現出亮點,教師就要用新課改的理念和思想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來掌握知識。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布置一些適合他們的課堂探究任務或者是合作任務,使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動起來,思考起來,通過學生的思考和分析來形成自己的認識。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運轉起來,就會向著各個方向不斷地蔓延和拓展,實現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在實踐中提高能力,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進步。例如在學習《認識小數》時,為了使學生可以主動探究小數,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份超市商品的價格信息:橡皮2角,鋼筆3元9角,文具盒6元9角,筆記本4元5角……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活動,把這些商品的價格用“元”作單位來表示。有了活動任務,學生就會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探究中,去思考小數,去探究商品價格的表達方式。生活中學生都看到過商品的價格用小數來表達,這會給學生一種熟悉感,讓學生可以主動地思考,積極地探究,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生會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對小數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習能力。課堂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會主動交流,形成課堂“亮點”,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和樂趣,實現高效課堂。
四、 提供課堂實物來幫助理解
學生對形象具體的事物會更加感興趣,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呈現出課堂亮點,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提供實物的方式來指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教師提供的實物會幫助學生形成客觀的認識,真實地感受到知識,形成直觀地理解。學生看到實物后不僅僅在大腦中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還可以通過觸覺、嗅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幫助來促進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實現學生在體驗中形成自己的感知。例如在學習《24小時計時法》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準備一個鬧鐘,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的方式來感受早晨8點和晚上8點的鐘面有什么特點,并且引導學生分析早晨8點和晚上8點用24時計時法如何表示。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的方式會直觀地看到鐘表的表面,體會到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提高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實現高效課堂。
總之,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主動性的問題或者是任務,驅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成為課堂的亮點,使學生可以融入課堂探究中。學生參與到課堂探究中就會積極思考,在興趣的引導下進行邏輯思考和推理判斷,形成客觀的認識,提高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實現學科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馬靈梅.淺談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師,2015(16).
[2]孔連根.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類型及有效方法[J].教學與管理,2013(04).
作者簡介:
韋翠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喬利鄉三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