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惠圣



摘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出:“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2004年開始到2017年,“三農”問題已經連續14年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安徽鄉村改革最早,成效卻不甚明顯。安徽的鄉村城鎮化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安徽鄉村城鎮化水平仍有待提高。而這些問題之中,“人”的問題時最主要的,甚至可以說能否很好的解決“人”的問題關系到安徽鄉村城鎮化能否更好的實現。為有效應對農村人口城鎮化帶來的挑戰,需要提高農村職業教育整體質量來破解當前困境[1]。
關鍵詞:城鎮化背景;安徽農村;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2
鄉村職業教育在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成為農村人口實現向城鎮轉移,并在城鎮中找到合適位置的一個先決條件[2]。
一、農村職業教育教育問題
(一)社會偏見
安徽的農村職業教育始終處于“三流”地位,社會偏見使多數的學生和家長都把職業教育作為不得以的“替補方案”。這些從下面的圖表一可以看出點端倪。
(二)優質的師資缺乏
師資水平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好壞和辦學質量的高低。一支結構合理、教學能力過硬的師資隊伍是提升鄉村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
從圖表四可以看出,安徽中等專業學校中,正高級教師數量明顯偏低并且專業課的教師數量遠遠高于實習指導課程。職業教育對于技術掌握的高要求與較少的實習指導老師的數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正高級的教師中,文化基礎課的教師數為0,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職業院校對于基礎文化課教師的重視程度不足。
不合理的職稱評定制度對于優質師資的留用而言是障礙。再加上“雙師型”教師的缺乏,使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并不能盡如人意。
(三)社會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不高
從圖表五中可以看出,無論是那種形式的經費收入,中等職業教育的經費收入始終排在其他類型的教育之后。其中中等職業教育的民辦學校中舉辦者投入和社會捐贈經費分別為:4415萬元和352萬元。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難以調動。
二、思考
職業教育在農村城鎮化人才的培養中比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部更具有現實性的意義和合理性的優勢。職業教育在農村城鎮化人才的培養中比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部更具有現實性的意義和合理性的優勢。
首先,通過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的輿論宣傳著力消除社會偏見,強化政府責任,充分發揮政府在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中的主導作用[3]。大力弘揚新時期的工匠精神,激發人們追求和鉆研技術的積極性,打通教育藩籬,形成技術教育改善人的生活的良好社會氛圍,徹底扭轉將農村職業教育視為可有可無的教育形式,被動、無奈選擇的錯誤認識,強調農村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其次,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學科結構層次合理 “雙師型”和“專兼結合”教師隊伍,改革現有的農村職業學校職稱評定標準,使之與職業院校的自身特點相符合。同時也應把職業院校的師資的職前培訓和職后培訓相結合,培訓的內容要有針對性,不能使培訓流于形式,造成農村職業教育資源的浪費。
最后,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力量職業教育,參與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來。豐富社會公益力量參與職業教育供給的形式,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提升參與層次和有效性。可以通過服務社會、參與經營等形式獲取更多辦學經費。充分發揮公募基金會作用,提高籌資能力和運行效率。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職業教育發展應順應社會經濟運行趨勢,全面納入社會經濟大系統運行中去,并把社會化作為根本的發展選擇[4]。
參考文獻:
[1]陳衍,徐夢佳,郭珊,柳玖玲.面向2030年我國農村人口發展與職業教育現代化芻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9(5):20-25.
[2]雷培梁.城鎮化與教育發展的辯證關系探討[J].廣西社會科學,2017(2):207-211.
[3]張勝軍,馬建富.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職業教育三問[J].教育發展研究,2016(11):61-65.
[4]惠圣.職業教育與安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19.
作者簡介:趙婷婷(1990-),女,漢族,河南安陽人,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管理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教育經濟學研究。
惠 圣,男,漢族,山東聊城人,淮北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