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敏 董正秀 楊艷
摘要: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豐富、種類多樣、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內涵深厚,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在文化傳承與保護發展的過程中,生存環境惡化、保護資金缺乏、保護措施不足、傳承人斷代等問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遭遇困境。本文在分析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問題,并提出了一些發展策略。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市;保護現狀;發展策略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帶動一個地區甚至一座城市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因此,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新方法、新路徑已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本文從南京“非遺”的類型與特征入手,分析南京“非遺”項目的保護與開發現狀,并提出一些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與特征
(一)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
截止到2018年9月,南京市政府公布的《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共收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為145項(不含拓展項目14項),其中包括國家級11項,省級75項。南京目前擁有的市級“非遺”項目,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傳統體育競技與雜技、民俗等十個類型,如圖1所示。其中,傳統手工技藝、傳統舞蹈、民間文學的數量相對較多;其次是傳統美術和民俗;傳統競技與雜技、曲藝和傳統戲劇的數量相對較少。
(二)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1)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
南京的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數量眾多,其中不乏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例如:“伍子胥故事”、“項羽故事”、“崔致遠與雙女墳的故事”、“長蘆民間傳說”、“大報恩寺的傳說”等,記錄了古老的南京歷史。
(2)體現著強烈的地域特色
“板鴨、鹽水鴨制作工藝”、“秦淮(夫子廟)傳統風味小吃制作技藝”、“秦淮燈會”、“雨花石鑒賞習俗”、“江浦手獅”、“麻雀蹦”、“仿古牙雕”、“金陵竹刻”等項目展示著獨特的南京生活習俗和民間審美特征。
(3)映照出古都的文化地位
“老地名”和傳統手工技藝最能體現南京曾經擁有的都城文化地位。特別是“云錦技藝”、“金箔鍛制技藝”、“真金線制作技藝”、“十竹齋饾彩拱花技藝”等反映皇家御制的傳統技藝,并沒有因為南京都城歷史的改變而消失,而是生生不息的傳承至今。
二、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一)不同行政區之間保護狀況差異明顯
秦淮區、高淳區擁有“非遺”項目數量較多,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的數量也較多。這兩個區對于“非遺”的保護投入力度也較大,成效較顯著。秦淮區專門成立了非遺科,同時由省人大通過了《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保護條例》,把非遺保護納入保護條例中,包括給非遺傳承人提供場所、組織活動、經費支持等細則。秦淮區已建成2個“非遺”主題館和11個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高淳區已在椏溪慢城內建成國家級民間文化傳承示范基地,并擁有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江寧區、六合區、玄武區依托“非遺”的地方資源特色,探索出多樣化的保護傳承途徑。江寧區“非遺”項目主要是傳統手工技藝和傳統舞蹈,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性強,適宜結合“民俗文化節”加以傳承。六合區將美食、繪畫、雨花石、民歌編輯成四套教材,在全區一到六年級的小學開設“非遺”文化課程,將文化傳承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玄武區“非遺”項目以傳統美術和傳統手工技藝為主,尤其是傳統美術項目數量較多,等級也較高,已經建立金陵竹刻藝術館、南京工藝牙雕加工廠、南京剪紙傳承基地、蘇作小木家具博物館等重點基地。
浦口區、溧水區、鼓樓區、棲霞區雖然“非遺”項目的數量不很多,但是都擁有等級較高的“非遺”項目,目前正在加大力度推進發展。例如,浦口區有“項羽與浦口歷史傳說”、“江浦手獅”、“張氏接骨”、“徐氏毛筆”等4個省級項目;溧水區有“駱山大龍”國家級項目和“跳當當”、“打社火”、“祠山廟會”等3個省級項目;鼓樓區有“馬祥興清真菜烹制技藝”、“京蘇大菜烹制技藝”、“媽祖廟會”等3個省級項目;棲霞區有“金箔鍛制技藝”國家級項目和“棲霞龍舞”、“真金線制作技藝”、“金陵折扇制作技藝”等3個省級項目。
建鄴區、雨花臺區的“非遺”數量很少,都是僅有2個市級項目。不同的是,建鄴區集中精力打造“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先后獲批建設了以南京云錦研究所為代表的5個國家級云錦織造技藝生產性保護基地。相對而言,雨花臺區的“西善民歌”和“南京微雕”兩個項目面臨的傳承保護困境則較大。
(二)不同項目之間保護效果相差顯著
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例。
民俗類項目“秦淮燈會”和傳統舞蹈類項目“東壩大馬燈”、“駱山大龍”的文化傳播基礎較好,展演性較強,憑借元宵節、民俗節慶等活動,這類“非遺”得以較好的展示與傳承。與之形成反差對比的是,曲藝類項目“白局”雖然也具有展演性,但是由于傳統曲藝表演的方言、內容、表演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性,造成受眾范圍受限、難覓傳承人等困境,使得“白局”的傳承發展阻力較大。
同為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保護與傳承的效果也參差不齊。“云錦織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長久以來備受南京市政府重視,在世遺申報、品牌宣傳、技藝恢復、傳承人培養等方面得以積極扶持,目前已獲批建設國家級生產性保護基地?!敖疸y細工技藝”項目的保護單位寶慶銀樓是南京市知名文化企業,對技藝保護的投入力度較大,該技藝已于今年5月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對比而言,“金陵刻經”、“金箔鍛制”等傳統手工技藝項目的發展前景可謂堪憂。由于這些技藝的使用價值在時代變遷背景下發生了很大改變,經濟效益明顯減退,迫使從業者改行,出現了傳承人斷代、工藝面臨失傳的困境。同時,單靠政府投入資金并不足以對這些面臨失傳的技藝進行合適的保護與恢復。
三、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南京“非遺”傳承與保護存在的問題
(1)生存環境惡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歷史傳統文化和習俗的遺留,在工業文明和城市化進程的沖擊之下,很多項目或是失去了實際使用價值,或是偏離了現代藝術審美,從而變得鮮為人知。
(2)保護資金缺乏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收集整理和文物修繕恢復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僅靠有限的政府投入并不能有效促進遺產的保護。由于經費不足,一些項目的技藝恢復、設備修繕都被擱置。甚至導致一些技藝和文物資源失傳或毀壞。
(3)保護措施不足
雖然已經出臺《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并建立了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體系,但仍不夠完善。特別是在推動“非遺”作品創新、版權保護、文化宣傳、人才培養等方面還缺少具體有效的措施。
(4)傳承人斷代
難覓傳承人已經成為阻礙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發展的一個最迫切的問題。一些“非遺”項目的經濟效益較弱,導致從業者工資收入微薄,加之技藝的學習需要長期的堅持,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很小。如果做兼職傳承人,又會影響到技藝傳授的連續性和專業性。
(二)南京“非遺”保護與發展的策略
(1)健全保護體系
除了科學制定評審標準和完善遺產數據庫之外,還要做好以下工作:文化遺產的學科性研究,生產性保護與原真性保護的協調途徑,培育健康良性的遺產發展生態環境等。特別是要全面分析不同類型的遺產項目,建立多元化的保護模式。
(2)擴大資金投入
要構建完善的資金投入機制。除了政府劃撥財政經費之外,還可以發起社會機構成立“非遺”文化基金,利用文化產業平臺,打造“非遺”文化創意產業;充分發揮民間力量,吸納民間組織共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3)完善保護措施
南京市政府公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中計劃到2025年,建立完善不少于100個非遺傳承基地、傳習所。傳承基地的運作重于建立,要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進產業化開發利用、實踐原真性保護原則等方面落實具體措施。
(4)重視人才培養
要加強對專業人才的保護與培養。一方面是保護和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保護已經被認定的代表性傳承人,特別是保護他們從事“非遺”文化生產制作的權益,也包括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是培養“非遺”的新一代人才,讓燦爛的文化后繼有人。
五、結論
由于歷史發展、自身價值變化、傳承人接續等問題對“非遺”項目的影響不盡相同,因此,“非遺”保護與傳承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綜合性課題。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初顯成效,未來可以探索更多的保護方式,讓“非遺”在保護的基礎上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從而形成“非遺”保護和發展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非物質文化遺產[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非物質文化遺產/271489?fr=aladdin.
[2]徐寧.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全覽[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3]劉立云.南京市2013年度非遺調查報告[J].青年科學,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