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萍 何朝安
摘要:諾奇克提出的“張伯倫論證”對社會主義的平等性帶來了嚴重的挑戰,柯亨則對“張伯倫論證”進行了爭鋒相對地批判,批判了諾奇克所維護的資本主義中的自由至上原則,為社會主義的平等性做了強有力的辯護。
關鍵詞:張伯倫論證;自我所有;自由;平等
柯亨是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創立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諾奇克是右翼資本主義的代言人,他出版的《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卡巴圖書獎”。諾奇克在這本著作中提出“張伯倫論證”來為資本主義的自由至上和不平等的正當性進行辯護,而柯亨在其出版的《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一書則對諾奇克進行了爭鋒相對地反擊,為社會主義做了有力的辯護。
一、“張伯倫論證”簡述
諾奇克提出“張伯倫論證”的目的之一是為資本主義的自由至上辯護,為資本主義不平等做正當性辯護,歪曲社會主義擁護強制和反對自由。因此,對“張伯倫論證”的深刻剖析,并揭開其中矛盾不合理的論證是非常有必要的。
諾奇克的“張伯倫論證”是這樣講述的(張伯倫是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籃球巨星,實有其人):
我們假設,一種由非資格觀念所贊成的分配已得到了實行。我們還假設,它就是你贊成的一種分配,并且我們把這種分配稱為D1。在這種分配中,也許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份額,也許份額隨著某種你珍視的維度而變化。現在我們假設,威爾特·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是籃球隊所極其需要的,具有巨大的票房價值。(也假設契約有效期為一年,球員都是自由人。)他同一個球隊簽下了如下合同:在每一個主場,每一張售出的門票價格中有25美分歸他。(我們略去了他是否會“糊弄”老板們的問題,讓他們照顧好自己吧。)這個賽季開始了,人們興高采烈地去觀看他的球隊比賽。在他們買票的時候,每次都把門票價格中的25美分單獨丟進一個專門的盒子,而盒子上面寫有張伯倫的名字。他們看他打球感到非常興奮,對他們來說,門票價格是物有所值。我們假設,在一個賽季,有100萬人觀看了他的主場比賽,威爾特·張伯倫掙了25萬美元,這個數額要比平均收入大很多,甚至比任何一個球員的收入也大很多。他有資格得到這筆收入嗎?這種新的分配D2是不正義的嗎?如果是不正義的,為什么?至于每一個人是否有資格控制他在D1中所持有的資金,這不存在任何問題,因為它是這種(你贊成的)分配,而我們(出于論證的目的)也假定它是可以接受的。他們可以把這筆錢花在電影院或者糖果店,也可以用來買幾份《反調》或《每月評論》雜志。但是他們至少有100萬人都把它給了威爾特·張伯倫,以換取觀看他的籃球比賽。如果D1是一種正義的分配,而且人們自愿地從D1移動到D2,從他們在D1得到的份額中轉讓一些給別人(如果這一份額不是用來花的,那么它有什么用?),那么D2不也是正義的嗎?如果人們有資格來處理他們(在D1中)對之擁有資格的資源,那么這不是也包括他們有資格把它給予威爾特·張伯倫,或者同他進行交換?其他任何人能基于正義對此抱怨嗎?其他每一個人在D1中已經擁有他的合法份額。在D1中,對于任何人所擁有的東西,任何其他人都無法基于正義提出要求。在某些人把某些東西轉讓給威爾特·張伯倫之后,第三方仍然擁有他們的合法份額,他們的份額并沒有變化。通過什么樣的過程,這樣一種兩個人之間的轉讓能夠引發第三方對所轉讓的部分提出基于分配正義的合法要求,而在轉讓之前第三方對這兩人的持有都沒有提出任何基于正義的要求?
通過威爾特·張伯倫的例子,諾奇克想說明,只要人們可以自愿地選擇以什么樣地方式行動。例如,用物品和服務與別人交換,或者贈送東西給別人(這些東西是轉讓者在其所贊成的分配模式中擁有所有權的東西),由這種原則贊成的任何模式就都將轉變為它所不贊成的模式。諾奇克認為,想要維持這種模式,就要進行不斷地干涉,禁止人們自由地轉讓其資源,或者要從一些人那里奪走一些資源——這些資源是另一些人由于某種理由自愿轉讓給他們的。并且,隨著時間的積累,任何具有平等主義性質的分配模式都會被個人的自由交易所打亂。
諾奇克設想這種自愿交換行為發生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發生下班以后的自由時間。先做完工作定額,再加班完成額外工作。諾奇克認為,人們或者正常工作不需要額外的東西,或者可以加班來得到額外的東西。那么,根據什么理由這種加班產生的不平等要被禁止?除非禁止,否則小工廠就會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出現。諾奇克認為,每個人都想參與能獲得比D1中多的東西的活動。甚至會想放棄他們在社會主義企業中的工作,把所有時間都用于這種私人工場中的工作。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甚至將從一個社會主義社會中產生,只要這個社會不禁止人們如其所愿地使用他們在社會主義分配D1中分得的某些資源。[[]]社會主義社會將必須要禁止那些人們之間自愿同意的資本主義行為。
二、柯亨對“張伯倫論證”的批判
柯亨認為諾奇克反對社會主義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諾奇克從自由的角度對正義進行界定,并以此為基礎而認為社會主義者所說的公正其實是不公正。二是諾奇克可以提出一個反對社會主義的主張,即,無論社會主義是否公正,它都是與自由相抵觸的。”[[]]諾奇克認為,社會主義的公正是與自由相沖突的,而失去自由則是令人無法容忍的。因此,柯亨認為,僅說明諾奇克所說的社會主義是不公正的這一觀點是錯誤的,還不能令人信服,我們還要進一步說明,諾奇克所說的社會主義妨礙了自由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諾奇克的“張伯倫論證”主要是基于“通過正義的步驟從正義的狀態中產生的任何東西自身都是正義的”這一命題。根據這個命題,諾奇克認為每一步驟都沒有沾染不公正,那它們就是公正的。而如果采取這些步驟的主體全都是出于自愿,那么它們就沒有沾染不公正。柯亨認為,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這句話,無論什么,只要它是從公正的狀態中、作為所有參與交易的主體的完全自愿交易的結果而產生的,它本身就是公正的。然而柯亨提出,自由總是維護正義嗎?他用奴隸制來反駁,假設A和B均想擁有一個奴隸,兩人自愿賭博,輸的一方成為對方的奴隸。自愿受奴役的情況是存在的,而奴隸制則是不公正的。諾奇克可能會接受通過某些方式產生的奴隸制,但卻不會接受奴隸身份要被受奴役者的后代繼承。但是,我們仔細思考“張伯倫論證”中的交易,球迷花25美分看張伯倫打球,張伯倫最終獲得了25萬美元,球迷得到的不僅僅是觀賞的愉悅,而且還被動接受了一種制度的不利后果,由此帶來的不利后果是會嚴重影響后代的。即便諾奇克說這種后果是公正的,它也是令人不能接受的。張伯倫擁有這些錢之后,他就在一個原本是平等的社會里處于一種特殊的社會位置了。柯亨指出,善于思考的人不僅會考慮到觀看張伯倫打球時的喜悅及其直接的貨幣價值,而且還會考慮到這樣的事實:他們的社會將走上階級分化的道路。諾奇克在講述“張伯倫論證”時,忽略了人們對其生活在的社會是負有責任的,該例子就以這種忽視為基礎。柯亨指出,諾奇克強調的是人們付錢觀看張伯倫比賽的動機(他們感到是興奮的,這個錢花的是物有所值的)。諾奇克不是只說明人們是自愿去觀看比賽的,還讓我們去猜測,如果我們也同樣認為這個論證很合理的話,我們不僅會認為球迷的行為是自愿的,而且還是合理的。[[]] 柯亨論述,如果在一場交易中,某個人認為他要得到的東西是好的,而實際上得到的東西對他來說是壞的。那么,這場交易就是不合理的。如果每一個同意某項交易的人知道交易的后果是什么,那么他還會同意進行這項交易嗎?這時的答案就不一定了。所以說,交易過程是正義的,交易結果也不一定正義。
針對諾奇克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將不得不禁止自愿同意的人們之間的資本主義行為 ”。柯亨論證,在社會主義中,資本主義的行為太多,社會主義就會垮臺。但這并不表明社會主義必須禁止資本主義行為。資本主義會衰落,不是因為它的行為是非法的,而是因為它的推動力不行了,因為人們逐漸地意識到資本主義的交換是不公平的。在諾奇克的自然狀態下,人只能說是被良好的社會化了的市場社會的產物。然而,社會主義者卻認為,人具有更深層次的(非工具性的)社會要求,具有合作的興趣,人們反對成為主奴關系中的任何一方。如果這是合理的,就沒必要對“資本主義行為”那么警戒了,況且諾奇克并沒有證明它是不合理的。即便人們選擇以資本主義方式自愿交易,這也不能因此說明諾齊克所認為的社會主義與自由是相沖突的,這前后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三、國內外對“張伯倫論證”的其他批判和討論
王寧寧、肖紅春認為,柯亨對諾奇克的批判是缺乏說服力的。他們給出了三個原因:(一)柯亨批判自由主義正義觀,卻完全接受其自我所有權,這意味著柯亨在邏輯起點上認同洛克式正義邏輯。這給柯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麻煩;(二)柯亨的兩個反駁論證都不是直接的理論反駁。王寧寧和肖春紅認為,柯亨舉證的兩個奇數相加的結果是偶數;一桌好中餐與一副精美的刀叉配在一起是不協調的這兩個論證,利用的是類比方式,看似有啟發,但卻沒什么實際作用。王寧寧和肖春紅論述,正義的性質是否是“奇數”性的,假設正義的本質屬性是“偶數”呢,偶數加偶數,其結果一定是偶數。另外,他們認為,刀叉和中餐的搭配,這是一種習慣和審美偏好的問題,與正義問題是有本質差別的。柯亨針對“正義的步驟能保證結果中不出現非正義”提出的四個反例:我的棍子意外掉在你家,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占為己有;因為我的無知,將自己的鉆石當作玻璃轉讓給了你;一個人因保險公司破產而被迫低價拋售資產;某人無意中獨占一處飲用水源。王寧寧和肖春紅認為,這四個例證并不能完全否認“正義的步驟能保證結果中不出現非正義”。因為這四個例子論證的過程不是嚴格的“正義的步驟”,無論是無意掉的棍子還是意外中獨占的泉水,這些行為從屬性上不存在資源的交換。這四個反例沒有否證諾齊克,相反,卻提醒了諾奇克的正義觀在其所涵蓋行為數量和種類上可進一步修正、完善的。這種完善會使諾齊克的正義觀在實際生活中的容錯率有所提升。(三)柯亨用賭博為奴的例子反駁“正義的狀態”存在模棱兩可的問題。柯亨的反駁旨在批判諾奇克正義狀態的模糊性,但實際上柯亨是站在某種正義觀的先在立場去批評諾奇克。諾奇克在表述自己正義之前,就已經對非歷史化的、模式化的正義觀進行了批判,表明了自己不預設任何正義模式的純粹歷史化正義觀。因此,在諾奇克那里,不存在什么不同維度的正義狀態問題,只有從自我所有生發出來的自我持有、自我創造、自我交換和自我負責。[[]] 王寧寧和肖春紅認為,柯亨要真正反駁“通過正義的步驟從正義的狀態中產生的任何東西自身都是正義的”這一命題,就必須舉出不正義的結果是如何從正義的狀態中經過正義的步驟產生的例子,這種不正義性因素的“空降點”在什么位置?這是他們所期待卻始終沒有看到的。因此,他們認為“柯亨對自由主義正義觀的批判嚴格上講是在用自己平等主義正義觀來“引導”、“誘騙”我們遠離洛克式正義。”
另外,徐友漁評價柯亨對“張伯倫論證”的批判,認為諾奇克理論的關鍵之處是只承認程序正義:只要初始條件和程序正當,我們就應該接受其結果也是正當的,即使結果是不平等也是正當的。而柯亨從結果的不平等或者說不為人期望來進行反駁,沒有觸及到諾奇克論點的本質,只不過是在重復自己的“結果平等論”的立場,其實質是一種循環論證。柯亨以“結果對他人的影響”來對諾奇克的自由優先進行批判,不能讓人信服。徐友漁舉例,假設某個求職者在公平透明的規則之下盡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各種優勢,最后他應聘成功,這勢必要使某一位競爭者落敗,而這可能會對后者造成很不利的后果(他和他的家庭一心指望著他有工作),難道這構成了不應該自由競爭的理由?我認為,首先徐友漁并沒有說明這兩個應聘者的才能是否在同一個水平,還是一個高才能的人和一個低智商的人一起應聘?如果處于能力低下的人到處應聘,最后卻不能應聘到任何一份工作,他只能被迫餓死或者選擇犯罪來生存,這樣還應該“自由競爭”嗎?另外,條件正當和程序正當,我們為什么要保證條件正當和程序正當呢?目的不就是為了保證結果正當嗎?不能因為條件正當和程序正當,我們就必須無條件地接受結果,哪怕結果是不平等的。無論什么樣的條件和程序,我們要的是結果,要的是我們在這些正當的條件和程序實施之后,生活在了一個和諧公正的社會里,條件和程序只是手段,結果才是目的。所以,我不能同意徐友漁在這里的觀點。況且,柯亨在反駁諾奇克的“張伯倫論證”時,并沒有說“不應該自由競爭”。
四、我的評論和補充
柯亨對諾奇克的“從一種正當的狀態通過自愿交易產生的不論什么樣的狀態,都是正當的。”這個命題進行批判時,提出“正當加正當必然產生正當”是不正確的公式。柯亨舉例:假如我們把健康的人定義為在大多數環境下都很適應的人(這個定義并不是不合理的),而健康的環境指的是大多數人都很適應的環境。但是,把一個健康的人放在一種健康的環境中,卻很有可能會毀壞他的健康,因此,健康與健康相加可能會產生疾病。徐友漁認為這是一個很奇怪的論證,健康的人在健康的環境中可能會得病,但那一定是另有原因的,這與討論的問題無關,而不能說疾病是兩種健康“產生”的。我認為徐友漁之所以認為這個論證很奇怪,是因為柯亨列舉這個例子時,忽略了諾齊克“無論什么,只要它是從一種公正的狀態中以公正的步驟產生的,它本身就是公正的。”這句話中,第一個“公正”是形容一種“狀態”,而第二個“公正”是形容“步驟”,它是產生交易的事件。而柯亨給出的例子當中“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環境”均是兩種“公正的狀態”,并沒有通過“公正的步驟”來產生相應的結果。所以,我們不妨來換一個例證,在一個環境安靜簡潔的圖書館(這是一個公正的狀態),有人出售味道濃郁地美味咖啡并且有一部分人樂意買來一邊享受美味的咖啡一邊閱讀書籍(這是一個公正的步驟產生的),但是有一部分人卻覺得這咖啡濃郁的香味擾亂了他們的思緒,給他們帶來了麻煩。由此可以說明,“正當加正當必然產生正當”是不正確的公式。
諾奇克堅持的自我所有原則是:每個人擁有他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在沒有合同的情況下,沒有義務向別人提供任何服務和產品。自我所有或自我所有權,也稱“個人主權”,是經典自由主義,即自由至上主義者的基礎性概念,主張個人擁有對自身及其能力的最高控制權,免受其他個人權力或群體性組織,特別是政府權力的支配。在“張伯倫論證”中,張伯倫正是因為擁有打籃球的高超能力,因為可以以此能力來與別人的私有財產進行自愿交易,進而獲得巨額財富。自我所有權放在這個案例中,似乎很完美。現在讓我們設想一下,一個年輕人,他的父母年老多病需要他去贍養,法律也規定了他有這個贍養的義務。然而,他卻迫于生活的壓力想去自殺,這個年輕人能不能自殺呢?按照諾奇克的看法,別人哪怕是政府都沒有幫助這個年輕人的義務,但他卻對自己有權利去自殺,這是自由的。但是他卻逃避了對父母的贍養義務,這又是不正義的。諾奇克會認為這個年輕人能不能自殺呢?柯亨認為,很明顯,只有在他們所賦予的權利是諾齊克所說的絕對權利的情況下,他們的權利才會受到損害,然而,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因此,無論支配D1的原則是什么,在使用根據這些原則所分配下去的東西時,都會有所限制。諾齊克把自由理解為“自愿的交易”,在其書中實際上指的是“自愿交易私有財產權”,來引導人們自由是正義的、擁有私有財產權是正義的,因而自愿交易也是正義的,因而自愿交易帶來的不平等也是正義的。且不說諾齊克把自由理解為“自愿的交易”就是有問題的,自愿的交易就一定是正義的嗎?例如,毒品買賣,淫穢書刊買賣,金錢和榮譽的交易均可以由兩個人自愿交易,但它們并不正義。
五、結語
諾奇克認為,任何平等主義的分配模式都會被自由所打亂,如果想維持平等就必須要以犧牲自由為代價,而犧牲自由這個代價則是不能容忍的。社會主義中的平等要靠禁止人們之間自愿的自由交易才能維持,因此諾齊克認為社會主義是不自由的、不正義的,而自由至上的資本主義才是正義的。諾齊克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為了很多人的福利和自由而限制一個人的自由,即使是為了包括這個人在內的所有人的福利和自由,也是這樣。柯亨指出,諾齊克所倡導的資本主義比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資本主義要徹底。那里不存在為了社會福利的稅收,并且它所允許的貧困和不平等程度與當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大多數辯護士所允許的程度還要大得多。依照諾齊克,即使兒童營養不良,也不能向富人征稅去補貼窮人的生活。因為這樣就侵犯了富人的權利和“尊嚴”。除了少數的極端空想社會主義者,多數人是愿意在某種條件之下為了多數人的自由去限制少數人的自由。
參考文獻:
[1]羅伯特·諾奇克.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92-193.
[2]王寧寧,肖紅春.自我所有?分配正義與政府角色[J].倫理學研究,2015(2):82-89.
[3]徐友漁.當代西方正義論爭論中的柯亨[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69-75.
[4]G.A.柯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M].東方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