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微課程以高效、便捷和知識碎片化等特點,逐漸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本文結合微課程特點,從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角度出發,提出了構建微課程的數據結構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關鍵詞:微課程;數據結構;自主學習
數據結構是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在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理論、抽象設計以及工程實踐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數據結構課程教學中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和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等問題[1]。傳統的滿堂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當前數據結構課程教學需求,也不適應當前大學生學習特點。因此,需要探索一種新型的、適合于當前教學規律的教學模式成就顯得尤為重要。微課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戴維·彭羅斯提出的。微課程具有短小精悍、內容簡潔和知識碎片化等特點,其表現形式多樣化,可以通過PPT、Flash、視頻等方式進行體現[2]。本文將結合微課程特點,將微課程教學理念引入到數據結構課程教學中,從而實現數據結構課程的泛在學習。
一、引入微課程的必要性
(一)微課程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1)碎片化的學習與生活模式。對當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他們與先前大學生的模式有所不同。現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比之前更為廣泛,不在局限于教室、宿舍和圖書館等場所,其溝通方式也呈現多樣化。即便是高校現行的教學計劃,也有可能因為一個短信、一個微信、一條通知等,就有可能被打亂或干預。傳統按部就班的教學規律已不能完全應對這種變化需求。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清醒認識到變化,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變革。
(2)泛在學習的可行性。泛在學習是一種比較自由的學習方式,它允許學習者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進行學習。當前快速發展的移動網絡技術為泛在學習提供了環境。借助于網絡平臺,大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從技術層面來說,泛在學習是完全可行的。現在泛在學習面臨的突出重點在于如何設計、開發合適的學習資源。盡管當前網絡上學習資源比較多,但其中大多數資源存在內容比較雜、不利于傳輸和獲取,這給大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帶來了障礙。然而,微課程資源以其內容短小簡潔、易于獲取和傳輸,成為了泛在學習資源的最佳選擇[3]。
(二)微課程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補充
在傳統數據結構課程教學組織學中,主要采用課堂集中灌輸式教學,其教學實施過程為:先由教師集中講授知識,然后學生再進行實驗或作業練習。這種教學模式優點在于教學計劃實施是有步驟、有秩序的。然而,隨著時代和觀念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暴露出了各種弊端,如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參與積極不高、主動性不強,基本是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狀態。而微課程教學方式,是一種學生自主參與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習活動成為大學生主動自愿行為。另外,在微課程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分時間段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模式,更符合當前大學生學習成長特點,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控性。
二、數據結構微課程構建
微課程教學實施方案的構建可以從微資源、微內容和微評價等方面來實施。實施數據結構課程建設,與傳統數據結構教學并不沖突,它不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取代,而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和完善。
(一)微資源
根據美國學者戴維·彭羅斯提出的微課程的五個步驟[4]來實施微課程建設,微課程建設的主要形式包括:微視頻、微練習和微點評。
(1)微視頻是微課程實現的主要形式,每個微視頻通常圍繞一個知識點或一個主題等進行課程顯示。每個微視頻時長大約5-10分鐘。
(2)微練習。在完成相應的微課程學習,需要通過微練習來驗證學習的效果。在微課程設計中,通常會為每段微視頻設計建3-5個微練習,并會給出微練習對應的答案或解題提示。
(3)微點評。微點評是指用概括性的語言對微視頻中講解內容進行解釋。它能夠幫助增強學習者對微視頻的理解。
(二)微內容
由于微課程的特點就是短小精悍,所以對于課程知識點內容的要求設計也就需要簡練。我們在設計數據結構微課程時,對于每個知識點的設計必須要精煉。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數據結構微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提煉,可將其進行歸納,各章對應的知識點,可以概括如下:①緒論:基本概念、算法、時間和空間復雜度;②線性表:順序存儲、鏈式存儲、單鏈表、雙向鏈表;③棧:鏈式和順序棧;④隊列:鏈式和順序隊列;⑤串:順序和鏈式串;⑥數組和廣義表:數組、廣義表;⑦二叉樹:樹、二叉樹、森林、哈夫曼樹;⑧圖:廣度、深度優先、最小生成樹、最短路徑;⑨排序:插入、交換、選擇排序;⑩查找:順序、二分和分塊查找等。
(三)微評價
在微課程學習中,設計微評價的目的有兩個,其一,通過設計微評價,實現學習者對課程學習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其二,設計微評價目的是為學習者提供對微課程進行意見反饋,以便于微課程設計人員對微課程進行改進和完善。
三、總結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充分結合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優點,實現了教學課堂的對外延伸,將集中式的課堂實現了知識的分散化處理。它在很大程度迎合了當前大學生對碎片化知識的學習需求。盡管微課程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就需要我們在今后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2]張義良.高職微課程教學實踐探索——以《數據結構》課程為例[J].2015,32(3):115-117.
[3]周青政.微課程的內涵、特征及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31):255-256.
[4]鐘琦,武志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236.
作者簡介:周燕(1972—),女,漢族,學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和新媒體教育技術應用等。
基金項目:2016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課題“面向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微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以《數據結構》課程為例”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XJG-1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