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語文對我們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也就是因為她的重要,很多人在看她時就充滿了功利之心,而忽略了她蘊含的美。讀完張志公先生的教學理論后,我懂得了我們要認識到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作為語文老師,更要兩者兼顧,不能讓語文課變得功利,這就要回歸語文的“純天然”性,也就是要還語文教學一片綠色的天地。而要語文教學回歸“綠色”,不僅要除去傳統語文教育的積弊,更要從漢語文的實際出發,并且充分利用漢語文的特點來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綠色語文;工具性;人文性;興趣
當讀到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時,我感受到了一位少女的懷春之心是如此地情真意切,震撼人心;而從一些詩文中,我更是享受到了“采菊東籬下”的恬靜,品味到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婉,也樹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正氣。語文太美了,我很為自己是一位語文老師而驕傲。而當我在高中教書13年后,我迷茫了,我不僅沒有辦法把語文的這種美教給學生,甚至連我自己,似乎都已經不知道語文原來這么美了。究其原因,我認為,是今天的語文課功利性太濃郁了。語文,該為“純語文”,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更應作出表率,還語文教學一片綠色的天地。
一、“綠色語文”的內涵
還語文教學一片綠色的天地,就是讓語文回歸“綠色語文”。那么何謂“綠色語文”呢?"綠色語文"是由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有者趙謙翔老師提出的語文教育理論。該理論強調語文的“純天然”性。語文中所謂"純天然"是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屬性。
二、“綠色語文”產生的原因和背景
為什么要強調“綠色語文”呢?我們先來看看語文教與學的現狀。為此,我在我所教的高中做了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主要是因為高考才學語文,教師付出了大量心血,卻覺得效果很不明顯。他們普遍認為今天的語文課功利性太強,當我們齊聲誦讀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感悟著它的氣魄與美麗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會忘掉插上一句:這是千古名句,歷來是考試的重點。一盆冷水從頭上澆下,語文的美也就如同春花,隨著冷水零落地上碾成碎末滲入泥土。
其實,我們都忽略了語文課程的特點。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為高考”學語文,更要“為人生”學語文。語文教學,應為學生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成為他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愛意的課堂,富有詩意的課堂,飽含情意的課堂,體現創意的課堂。
因此,基于語文教與學的現狀,以及語文學科的特點,讓語文回歸其“綠色”本源就顯得極為重要。
三、回歸“綠色語文”的具體方法
那么,在今天的受束于高考指揮棒下的語文教學,又該如何回歸其“綠色”呢?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由教師講語文變成讓學生學語文
這是關鍵。必須將應試語文、功利語文的觀念轉變到自然語文、本真語文的觀念上來;必須由以“教”為主轉變到以“學”為主上來;必須由考點教學轉變到品味語文的內涵、拓展語文的外延上來;必須由為考試服務轉變到為學生的終身使用語文上來。其實,這和考試并不矛盾,學生真的喜歡語文了,真的學習語文了,考試還能考不好嗎?
(二)從小抓語文學習能力
這是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讀懂文字了,才會慢慢喜歡。這就要從小抓起,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配合。而具體來說,要過三關:一是“字”關。張志公先生認為,我們要學五千多字才夠用,因為認識五千個字的同時,就解決了上萬個詞。二是“句”關。這一點上,我從高一開始,就特別注重學生對教材課文中的句子細細體會,并養成習慣。三是“篇章”關。過篇章關的有效辦法是多讀些好文章,了解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展開思路的。
(三)通過”悟”來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發展思維的能力
張志公就特別主張多讀古今中外名著,在讀中去“悟”出微言大義,不要老依賴老師講自己聽。具體來說,可以用“三遍讀書法”,即粗讀一遍,想一遍,再細讀一遍。在讀中不斷感悟。其次,求透。對于有疑問的都要想辦法弄懂。再次是求深。要體會含蓄的意思,要玩味精微細致的情境,要領略論斷好壞的分寸。
(四)寫作回歸“綠色”
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學生的寫作回歸”綠色”,就是要讓他們寫出真東西。要寫出真東西,就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練好基本功,在教師引導和監督下過好字、句、篇章這三關。其次是要養成良好的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和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這一點,我在從教十多年來都一直在實踐,效果非常好。最后是正確處理好模仿與創造的關系。寫作能力弱的學生,先模仿體會,模仿優秀的文章。優秀文章可以是本班學生寫的,也可以是作文書上的,還可以是微信中分享的等等。模仿久了,學生總會有語感。實在還不會,我還會讓他們加上大聲朗讀輔助。更重要的還要指導學生要不斷地從模仿中跳出來,把學到的東西化為自己的,在自己的創造活動中去活用。
四、結語
總之,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作為語文老師,要兩者兼顧,不能讓語文課變得功利,這就要回歸語文的“純天然”性,也就是要還語文教學一片綠色的天地。而要語文教學回歸“綠色”,不僅要除去傳統語文教育的四大積弊—脫離語言實際、脫離實用實際、忽視文學教育、忽視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從漢語文的實際出發,并且充分利用漢語文的特點來提高教學效率。除此之外,還要著眼于語文的工具性,采取多讀多寫、在訓練中掌握語文能力的原則和方法。更要重視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不斷增長讀書作文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回歸“綠色語文”,讓老師不再那么辛苦,而又能在課內課外真正體現語文的魅力,讓語文的美在“文”中奔涌,在學生“心”中綻放。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張志公文集[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
[2]張志公.漫談語文教學[M].福建: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3]趙謙翔.趙謙翔與綠色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5.
作者簡介:鐘蘭英(1979—),女,漢族,廣西賀州人,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