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地理課程標準、地理教科書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優化地理教學目標。教師僅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各校的實際,加強對教學目標、教育內容以及教學形勢的研究。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對如何加強高中地理教學的創新培養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創新培養
引言: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廣大高中地理教師要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以改革為動力,在新條件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加強教學創新研究,努力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育效果,切實以素質教育為教學重心,有力地促進廣大高中地理教師課堂教學及科研水平的提高。高中地理教育的關鍵不僅是讓學生記住多少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學會認識地理的方法,養成正確的地理思維習慣。高中地理新課程內容目標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索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
一、要在高中地理教學目標的設計上進行創新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體系既要包括認知領域和技能、能力領域,又要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域,還要基于學生的整體水平,又要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難度適中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產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實現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提高學習效果。如果教學目標太容易,就激發不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起不到激勵作用;如果教學目標太難,往往又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地理教學目標要難度適中,使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教學目標要發揮作用,就必須是可觀測的。如果教師提出的教學目標是含糊的、籠統的,那就難以觀測。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目標設計時要盡量避免使用含糊籠統的行為動詞,新穎而富于啟發性的問題,恰到好處的提問能使學生思維處于最佳狀態,有助于和諧課堂氛圍的形成。因此,教師一定要在鉆研文本上下功夫,在課堂上突出重點,解決難點,這樣設計的問題才必定含有啟發性,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同時,特別要注意把握提問時機,設計的問題難易程度要深淺適中,適應不同的學生,只有這樣,才可引導全體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要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上創新
傳統的地理教學由于過多的強調了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略了學生的真實體驗。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已經成為當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注重將高中地理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過程與目標上要求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學生運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學的地理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成為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或經驗來對地理現象進行解釋,甚至提出新的見解。教師在這種學習中的作用則是幫助學生注意獲取與加工信息的質量,幫助學生提高篩選,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進入生活是對課堂教學元素的拓展,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地解決身邊的地理問題,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并嘗試成功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激發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地理能力。
三、要重視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相對于素質教育而言,創新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為目標,以促進全面發展為宗旨,以育人為根本,以因材施教為方法的現代思想和現代教育模式的一種表述形式。它的內涵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教育思想的角度來說,素質教育是創新教育的基礎,因為只有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創造型人才。從教育模式的角度來說,創新教育則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最高體現。因為創新教育所培養的素質不是一般的素質,而是創新素質。以培養人的創造性為根本宗旨的創新教育,既是最高層次的教育,也是當前正在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最高形態的實踐模式。高中地理新課程目標要求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注重發展學生的感知、記憶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重視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及其方法的掌握,啟迪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創造性活動,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增長創造才干,特別是發展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人格,發展創造性個性品質,開拓創新精神,激發創造興趣,鍛煉意志和毅力,樹立創造志向。
四、要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實踐探究能力;能夠獨立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評價。要實現這一目標,培養學生地理學科實踐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地理新課程內容目標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結構上的重大突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確立,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課程形態的誕生,更重要的是標志著現代新課程觀念的形成。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學科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總趨勢。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投影、實物錄音錄像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使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并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多側面傳輸給學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實際觀察、動手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實現地理知識的有效積累,形成學生新的地理知識結構。
五、要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地理要體現這一學科的特點和內容,著力體現其內容的開放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更多的活動課,豐富教學內容,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學內容的安排不再僅僅讓學生簡單地到課本上尋找答案,而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不再把目光僅僅局限于課本之中和狹小的課堂之上,而是轉向更廣闊的社會和更美好的大自然。在制定活動內容時,教師要考慮到活動內容的鄉土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教師應依據教學目的、學生特點,并根據地方自然環境的典型特點,當地突出的人與環境存在的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等,根據學習內容的進度來確定活動內容。活動內容應該切合高中學生的知識水平、邏輯思維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的觀察與實踐。例如讓學生調查本地的某一條河流,以水位變化、含沙情況、有無冰期、侵蝕和沉積的作用與形態等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這類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從中獲得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提高注意、觀察、記憶、想象、思考、創造和實踐能力。
結語:總之,在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林慧瓊.加強地理教學創新的有關思考[J].地理教學,2017(10):27-29.
[2]王玉瑾.新課程背景下有效地理教學的實施方略[J].華夏少年(簡快作文 ),2015(1).
[3]孫利秋.從師生互動方法角度探討地理課堂的教學策略[J].地理教學,2015(5):10-12.
作者簡介
趙海娟(1983.2-),女,山西朔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地理。
(作者單位: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