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
摘要:本文結合實際對構建中國多校區大學網絡組織結構的立論基礎進行分析,提出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多校區大學由傳統層級結構向網絡組織結構轉型的路徑。
關鍵詞:多校區大學;網絡組織結構;管理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來,高考人數的不斷增多,全國的各個高校也都面臨著校區面積狹小、宿舍人員過多的現狀。為了解決這一現狀,各大高校都紛紛建立了新校區。但是,隨著分校區的與日俱增,各大高校也面臨了全新的挑戰。例如:管理跨度大、新老校區距離較遠以及資源分享不及時等。而這些問題都成為影響多校區快速發展的不利因素。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經成為家家戶戶的必備品,而如何有效利用網絡的便利性以及快速性,解決多校區的管理問題,使得多校區管理與時俱進,是每一所高校應該考慮的問題。
(一)網絡組織結構的內涵
網絡組織結構,是一種時代發展的全新產物,顧名思義指的是由網絡連接成的一種有機組織系統。與傳統死板組織方式不同的是,這種方式與時俱進,具有組織性強大,覆蓋范圍廣泛、靈活性能高以及信息涵蓋多樣等優點。其主要依靠網絡信息技術為發展平臺,信息交換為發展基礎,以信息的多樣化作為聯系 紐帶,而運作的最終目標在于:保證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在多校區大學網絡組織結構中,其結點包括各研究小組、工作站、課題組和項目計劃團隊等,各結點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非剛性的。
(二)網絡組織結構的特點
組織層次的扁平化。傳統的組織層次具有復雜多樣等缺陷。而全新的網絡組織則依靠自身的優勢,大大減少了管理層次,使得網絡組織結構的管理層次相對較少。其中,在管理成本方面,隨著網絡組織結構地不斷推進,多校區在節約管理成本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學校的工作與管理效率。在信息溝通方面,網絡組織結構依靠互聯網快速、便利的優勢,保證校區與校區之間能夠進行有效、及時的溝通,提高了網絡組織對信息環境動態變化的反應速度。
組織結構的虛擬化。隨著網絡組織結構的不斷深入,在互聯網強大的支撐下,日益呈現一種虛擬化的狀態。簡言之,就是打破傳統形式感較強的具體組織形式,借助自身的優勢以及外部的幫助,逐步形成一種新的管理格局。在這個全新的格局中,組織結構具有兩種方式:1,實體組織結構;2,虛擬組織結構。利用實體與虛擬相結合的組織方式,最大化地提高了學校的組織管理效率與水平,真正實現了校區與校區之間的跨距離資源共享與合作。
組織權力的分散化。在網絡組織結構中,各個階層存在較大的平等關系,具有權利分散的特點。各階層中的結點都擁有從事以及配置資源的能力與權利。在這種平等的網絡組織結構中,能夠對組織總目標、子目標進行針對性地有效調整以及改變。除此之外,管理層次的減少,使得內部權力分配更加合理,保證每一個項目的責任到人,避免出現內部成員監守自盜的情況。有利于增加組織內部成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
組織系統的動態化。網絡組織是活性結點的動態組合,組織結點隨著網絡組織對環境的反應、目標及網絡組織運行進程進行調整,結點可以增加和撤除。同時,組織系統無時無刻不在和環境進行著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彼此之間的滲透能力不斷得到加強。
目前,各個高效的組織結構仍普遍采用的是傳統層級組織結構。如何合理地向網絡組織結構轉型是每一個企業負責人應該考慮的問題。其中,傳統的層級組織結構雖然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但我們也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幫助網絡組織結構更快、更好地應用于各個高校中。因此,在轉型的過程中,也必須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合理過程。采用層級結構與網絡結構相結合的組織管理形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網絡化層級組織結構,保證多校區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及時性。
(一)加快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建立數字化校園
在當下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建立數字化校園不僅是校園管,還是與時俱進的一種體現,更為推進多校區大學網路組織結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數字化校園”顧名思義,指的是以數字信息與網絡作為強大背景的一種有效管理手段。通過互聯網傳送信息的及時、有效性,對教學、科研、管理、技術、生活服務等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存儲。在保證資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的同時,提高校園管理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數字化校園建立必須嚴格遵循以下4個基本層次結構:1,網絡基礎層;2,網絡基本服務層;3,應用服務層;4,統一的個性化門戶。其中,數字化校園的核心層為應用服務層。而所有在校學生則擁有統一的身份證,即校園一卡通。包括:辦公自動化系統、數字圖書館、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網絡教學系統以及社區服務系統、信息服務系統等。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實行柔性化管理
目前在大學管理活動中,各大高校普遍采用柔性化管理方式。顧名思義,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學手段與方式,主要采取教職員的主動性與自覺性。這并不是管理者權利的缺失,而是重視人的一種有效體現。學校更注重于挖掘每一個教職工的潛力,凝聚學校的內部力量,使得整個學校充滿著積極向上的教學作風。而柔性化管理是時代發展的全新產物,主要是依賴解放人性、權利平等、民主管理等有效的人性化管理來激發教職工內心深處的積極主動性、創新精神等,確保每一個教職工都能不斷充實自我、挖掘自我,勇于打破傳統,進行不斷創新。網絡組織內的成員也要相互學習,相互監督。在提升自我的同時,保證整個組織發展的積極性。
(三)建立扁平化組織,實現權力下移和分化
在多校區管理中,必須保證權利的分散性,減少管理層次,最終實現權利的相互監督,相互制約。這也是多校區有效管理的重要核心。其中,必須做到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學校必須對內部的各個職能部門進行調整、壓縮,以實現學校管理重心下移。保證各個分院成為構成學校的較大組織,擁有一級行政、教學、科研管理組織等權力。除此之外,學校的一級管理工作必須從傳統的控制轉變為管理、服務職能。第二,針對各個大學的不同特點,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學術權力在多校區大學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委員會制度,形成學生代表、機構代表等,充分發揮每一個教職工的參政議政以及決策權力。在全校形成一個積極向上、集思廣益、共同協商的運作機制。
(四)成立虛實結合組織,促進學科交叉
目前,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學科高度集中的同時又高度分化這是當代學科發展的突出特點之一。其中,高度集中指的是,多校區大學存在學科眾多、專業復雜多樣的特點。這為學科高度集中,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奠定了基礎。高度分化指的是,學科與學科之間存在一定的獨立性,且并不會進行主動、自主地融合。加上地理位置不集中,也成為影響學科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多校區大學傳統的層級組織結構也阻礙了學科之間融合的步伐。
綜上所述,多校區大學改革傳統的層級組織結構不僅僅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更是提高學校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多校區大學必須在原本組織結構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膽創新,改傳統的按院系組織學、研、產劃分的學科組織結構,變為全新的按學科組建學院、組織教學等。對于同一校區的學科之間進行實體的跨學科研究組織,對于距離相近的不同校區之間成立虛擬的跨學科研究組織。如此一來,不僅打破了傳統的組織結構,更實現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研究。以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系統生物學創新工程為例,這是一個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滲透、學習,并借助高新技術而成立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在這個項目中,沒有專門的研究團隊、實驗設備等資源。而是依賴信息技術進行相互溝通、聯接。具有較大的靈活性、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漢英,董文強,王靜.基于網絡組織結構的我國多校區大學管理創新[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
[2]沈曦.中國多校區大學的組織結構與管理[J].華中科技大學,2016(09).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