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林
摘 要:21世紀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給教育帶來了深刻的變革。而今,多媒體輔助教學已進入課堂,構建起了新型的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能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應,促進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展示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游戲;探究;興趣;多媒體;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使教學形式多樣化,給我們涼山的學生,帶來了足夠自主的空間及活動的機會。教師要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常規教學手段的各自優勢,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為學生進行有效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和情感狀態。在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我認為小學生由于年齡偏小,喜歡好動,特別是在學習的時候,情感因素起到了很大的決定作用。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才會認真學、專心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何才能調動起學生的感官呢?我認為就是要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而光是依靠教師的講,學生的讀和說,是很難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的,還會使學生對學習數學沒有信心。不過,自從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運用以后,為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方面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還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因為傳統教學手段受到了很多限制,即使教師想方設法也很難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如果學生對所學的數學內容產生了興趣,就會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的效率自然會得到提高。在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并不是說每節課都要運用多媒體進行上課,要有選擇地使用,因為多媒體是輔助教學。在輔助教學過程中,就要利用多媒體,把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創設積極思維的空間,創造邊看、邊聽、邊想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的情況下,認真觀察、思考。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感悟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剛開始的時候,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產生興趣,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教師精心設計的符合學生心理的情景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學習過程中探求新的數學知識,那樣學生就會學得主動,學得積極。所以,教師要適當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展示教學過程
我認為傳統的數學教學,是無法與使用多媒體教學相比的,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將數學信息展示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的眼、耳、口等感官都配合起來,不斷提高學生對數學信息的吸收,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比如,我在利用多媒體教學行程問題的時候,通過線段圖來展開演示,引導我班學生尋找路程、速度、時間這三者間的有什么關系。通過逐步引導,我班學生知道了三者之間的關系是:路程=速度×時間。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方設法將數學教學中抽象的圖形、概念、公式變化過程進行動態的、直觀的處理,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直觀、形象的視覺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真正起到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切實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思考、分析,達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理解“是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讓學生在游戲的活動過程中探究其原因,我讓我班學生把一根小棒任意剪成三段。我問:同學們,你們剪成的三小段的小棒能否擺成一個三角形?有的同學說,我的能!有的同學說,我的不能。我乘此機會說,請大家都把自己剪的三小段小棒再放在課桌上擺一擺,看是否能圍成三角形。學生在擺的過程中,很認真地進行探究,尋找答案,當自己擺的與別的同學不同時,同桌之間,就互相討論,共同探索。只要老師給了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教師也參加到學生之中進行探討,尤其是對后進生進行及時的啟發和引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探討,就會有所發現,還爭先恐后地爭著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當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或三邊相等時,能圍成三角形”,“當兩邊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邊時,圍不成三角形”,使學生恍然大悟,自己剪的三小段小棒為什么可以或者是不可以拼成一個三角形了的道理了。
三、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板書內容、演示教具、張貼教學掛圖等,會占用很多的時間。我在教學生使用圖片及掛小黑板的時候,還有掛不穩或掉在地上的時候,既浪費了時間,還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所以,耽誤了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的時間,教師上課拖堂的情況也常常出現。但是,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演示,就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很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教師把自己選擇或認真制作的課件,運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就能讓學生在觀察教學圖片的同時,認真聽多媒體的播放或教師的講解,培養學生去發現、探究數學問題。也就是說,教學要以學生為主,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平臺,激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比如“為什么自行車有三角形?”時,我安排我班學生自己制作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制作好后,自己用力拉一拉,看看有什么新的發現?我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拉,然后仔細比較,學生有了新的發現,那就是“三角形不容易變形,具有穩定性”這個特征。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當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并體驗著科學的探究方法,感悟到成功帶來的喜悅與合作學習的快樂時,就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運用的過程中,教師要以現代多媒體為支撐,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的過程,主動創新,促進知識技能上的提高,切實滿足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情感方面的需要,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四川省西昌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