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榮
摘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牢記課程的核心“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以“全新的教學理念、明確的教學目標、優秀的教學設計、良好的教學態度”為基本準則,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生活。
關鍵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態度
從事教研員工作10年了,有這樣一節課始終令我念念不忘。那是2009年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在省基礎教育教研中心進行的優課大賽,來自鐵嶺老師的一節課——《我愛我家》。課剛剛開始兩分鐘,靜靜的會場上就開始傳出悄悄的議論聲,與會老師不時交頭接耳或皺眉沉思。隨著課程的逐步推進,會場聲音也越來越大,悄悄議論已演變成觀點的碰撞。會后經過沉思,我總結了大家議論的焦點無非集中在這是否為一堂好課上。一堂課能引起大家探討的興趣,我認為它已經成功了,至少說明它有值得借鑒之處。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至今在教育界爭論不休,所以會場上呈現出眾說紛紜的情景也不足為奇。但是,無論分歧有多大,我認為要稱其為一節好課,這節課就必須符合教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符合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五個實”:即扎實的課、充實的課、豐實的課、平實的課和真實的課。國外針對于好課的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如美國“教育多元化與卓越化研究中心”提出的“有效教學”的標準等。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一節道德與法治課能否獲得成功,以下幾點是必須注意的。
一、全新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適應素質教育新形勢,在學科教學活動中不斷學習和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改進思維方式,變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教學中要自覺遵守教育教學規律,從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求出發,有的放矢,注重加強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培養,實現智育和德育的有效結合,知與行的有機統一,使教學活動收到切實效果,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
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時刻牢記引領者身份,做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自主學習。通過學生自己的認知、努力,豐富情感,提升素養。
二、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目標是否明確,主宰著一節課的成敗。一節課有掌握知識、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基礎目標,更有以學生發展為主的主體性目標。主體性是學生作為認識、實踐和自身發展主體的本質屬性,是全面發展的學生的根本特征。就我們的學科特點而言,教授知識不是學科的主要目標,體驗性目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專家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獲得積極的體驗。”體驗性目標是師生間情感對話和交流營造的一種課堂教學氣氛,在這種氛圍中讓每個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在吉老師的課堂上,體驗性目標得到了充分體現,最終達到了讓孩子們愛家、愛家人的目的。
三、優秀的教學設計
國家“211”工程名師周建忠老師認為一堂好課的標準是關注學生的發展性,即認知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華,行為得到改善,意志得到錘煉。教師通過合理地安排課堂教學,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達到讓學生用理論指導實踐,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經歷、體驗、參與的過程中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在吉老師的課堂上,教師關注了學生已有的道德結構,學生在暢所欲言中對道德觀念進行了必要澄清。教學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水平,師生的有效對話與交流體現了設計的不留痕跡,教學效果明顯。
四、良好的教學態度
所謂態度決定一切,良好的學習態度一旦形成,學生就學會了對人和事物進行正確選擇的方法。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技能之外,還必須教給學生一種態度。正像李世安老師說的那樣,教師就像一面鏡子,用什么樣的態度教學,就會呈現什么樣的教學效果。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教師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教學和生活態度。學生往往是在各種教學活動中時時刻刻受著各科教師不同教學態度、生活態度的綜合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對事物的一套認知、情感及相應的行為反應,這就是學生態度形成的主渠道,這正是學生有時不會按照教師說的去做,而是按照教師做的去做的原因。在《我愛我家》的課堂上,正是因為老師用她真摯的教學態度感染著學生,才會呈現令人動情的一幕幕。
另外,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對教師的教學態度產生著影響。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教”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強調學法與教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最優結合。因此,吉老師的課堂如此靈動就不難理解了。
作為教研員,面對全區學科教師時,我多次強調,對待教學工作要做到三個“真”,即真心地對待教學工作,真誠地與學生交流、溝通,真實地呈現課堂效果。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明確自己教學的真正目的。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對待事物的看法與態度,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我們的學科教師才算真正理解并做到了教書育人。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韋春江.小學品德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誗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