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福
摘 要:數學作為小學教育核心科目,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開端,也是奠定數學基礎的重要時期。當下教育是衡量學生綜合素養的標桿,關系著國家未來發展。小學數學教育利于發展學生思維,培養邏輯能力與創新能力,深化數學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新課標中,小學數學創新教育備受關注,因此需要數學教師研讀新課程標準,敢于探索與創新,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整體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創新教育
數學是一門集變化、結構及空間等相關概念于一體的學科,在人類文明發展與社會生活發展中數學扮演著重要角色。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基礎時期與啟蒙時期,數學教育對學生未來發展起著關鍵作用。新課程標準下,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推進學生全面化發展,是當下小學數學教育重點關注話題。對此,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對小學數學教育實施創新。
一、因材施教
小學生的心智正處在發育時期,且小學生間的發育情況存在差異性。數學教學中,因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身心發育不同,教學成果就會出現不均衡問題,如學生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不同,導致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直接影響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1]。對此,小學數學教學時需要綜合考量學生情況,促進數學基礎知識與小學生學習能力、性格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的融合,因材施教,同時深化課后指導,針對不同的數學基礎知識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以“長度單位”教學為例,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對長度單位的十進與百進間的關系理解不足,導致兩者關系混淆。基于此,教師結合學生學習能力與教材內容,選擇類比教學方法,學生通過對十進與百進的類比,加深對兩者關系的理解,深化學生理解能力的同時,也幫助學生鞏固數學基礎知識。
二、構設情境,烘托氛圍
好奇心強是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如果學生對事物產生了好奇心,必然會促使其積極地探索事物。而構設趣味性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從而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2]。因此,數學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構設趣味性教學情境,比如以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化、形象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學習,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以“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為例,教師根據學生日常生活情況,設計超市情景購物模擬,由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飾演顧客與超市售貨員,顧客購買一條毛巾15元,一瓶礦物質水2元,一支筆5元,請問顧客一共消費多少元?顧客遞給超市售貨員100元,請問售貨員應返給顧客多少元?這些都是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情境,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情境模擬中學生參與熱情高漲,且通過問題分析,加深學生對數學加減法準則的理解,并且鞏固數學基礎知識,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組織小組競賽
小組有獎競賽深受小學生喜愛,能誘發學生學習動力。趣味性的競賽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熱情,而學生參與小組競賽活動可以提高反應速度,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構建數學知識結構體系。以“小數乘法”教學為例,教師綜合分析小學生小數乘法知識掌握情況,并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競賽題目,然后對小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實施小組有獎競賽活動。同時,教師要在黑板中清晰地標記各小組得分情況。小組競賽活動時,如果學生搶答正確則得1分,否則要扣除1分,按舉手先后順序依次作答。小組競賽活動結束之后,為得分排名前三小組頒發獎勵,如頒發筆記本、課外圖書等[3]。小學數學教學組織小組競賽活動,讓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反應思維,進一步鞏固數學知識。
四、應用多媒體
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小學數學教學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供支撐。因為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對此,數學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特點,創新數學教學方法,借助多媒體技術深化學生理解能力,以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數學教學應用多媒體技術,能使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吸引學生目光,教師要靈活應用多媒體技術,促進抽象知識的形象轉化,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以“統計”教學為例,對于統計中涉及的圖表方式可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使知識更加直觀、形象,利于學生把握圖標統計方法,深化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數學教育如何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是當下數學教師重點關注的課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深入研讀新課程標準,綜合分析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情況,根據新課標要求與學生特點,勇于探索與創新小學數學教育方法,力求開辟出與新課標相適應的數學教育模式,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推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魯娜.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8):102.
[2]李玉春.在小學數學新課程實施中關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4):92.
[3]王振林.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5(36):7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