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梅
摘 要:小學思想品德是社會科學常識教育必修的學科,同時它也是我國義務教育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少年強則國強”,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們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尤為重要。如何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的質量和效率應該是教師的研究重點。從討論小學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效果出發,研究如何在根本上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效率;小學教育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是為小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最為重要的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最直接、最重要的環節,是學生學習、掌握生活常識、技能,發展全面素質、個性和潛能最主要的渠道。思想品德教育對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著深遠的影響,正確的價值觀是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必要前提。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是連接學生與課堂的橋梁,所以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是教師關注的重點。
一、扎根于教材,但要注意不能受限于教材
教材是人民教師和教育專家優秀研究成果的匯總,有一定的權威性,作為教師必須扎實掌握教材,準確把握其中的根本思想和重點內容。這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反復揣摩、研究教材,爭取做到即使是細枝末節處也爛熟于心,這樣才能取其精華運用于課堂中。
但是紙質課本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信息更替速度極快,課本的撰寫和更改受限于印刷,不能及時更新。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敢于突破教材,及時為學生傳遞新鮮準確的信息。我認為課堂應該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教材并不是全部,教師應該對課本進行提煉和補充 ,這樣才能給學生最全面的教育。我時常在課堂上和學生討論新聞事件、新聞熱點,并從中總結道理與教材主題相結合,這樣既能夠讓學生更實在地理解教學內容,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以此來增加課堂效果,提高課堂效率。
二、和學生勤溝通,關注學生的情感,了解學生的內心才能“對癥下藥”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它可以使師生之間相互欣賞、相互尊重,這是教學活動得以完成的活力源泉。教師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平時生活中都要做到和學生勤溝通,關注學生的情感,只有了解學生的內心才能“對癥下藥”。即使不是班主任也盡量參與學生的各項活動,平時利用課余時間深入班級,熟悉學生,爭取多和學生談話、解惑答疑,增進感情。如果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尊重,居高臨下缺乏親和力的教態極其容易造成學生的反感,從反感教師本人進而反感相關的科目。小學生還處于對教師十分依賴的階段,需要老師有耐心以孩子的相處模式和學生相處,學生和老師感情好,自然會產生敬畏感,課堂上便會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課堂效率才能隨之提高。
三、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更新教學素材
教師個人的因素對課堂教學有效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教師自身專業知識、理論學習不合格或者缺乏個人修養、專業能力,這些必然會導致教學效率降低。作為新時代的思想品德教師應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祖國未來的素質就掌握在思想品德教師手里。上文提到的一、二、三點都需要教師在生活中掌握豐富的素材,不僅要關注新聞熱點,也要注意多收集教學素材,而且還要做到及時更新,所以教師一課都不能松懈,需要時刻心系課堂。 “活到老,學到老”, 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更新教學素材,先學生一步將新的知識點完美消化,然后選擇最有效的媒介高效地傳遞給學生。教育智慧是教師整體素質的核心構成,它決定著教師教學工作的狀態、質量以及課堂的效果和效率,進而深刻地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影響著國家的未來。
四、重視實踐,與學生互動,培養學生合作與探究的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合作探究并不意味著一定是分組討論,要打破固有模式,不能只是表面上 “參與”討論,要激活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欲望。在這種情況下表面溝通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合作探究有名無實,不要讓課堂變成無意義的、低效的交流。所以需要老師從中進行調解,多和學生進行互動,深入交流,同時鼓勵學生之間合作,使課堂更加生動活躍。老師應該積極開展各種富有趣味性的課外文體活動,重視實踐,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小學生處在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思想品德及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碰到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因此全面提升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整體的教學效率是現代教育工作者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以上就是我對“用增強課堂效果手段來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效率”的闡述,希望能夠得到各位同仁的認可,如果有不同意見希望可以交流指正。
參考文獻:
[1]宮海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5(6).
[2]薛小輝.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1(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