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具有基礎性代表的教學科目,是大多數的學生和教師共同關注的熱點,而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知識點講解的重點和難點,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的關鍵任務和重要目標之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教學方法
閱讀能力是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綜合反映,教師想要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僅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并且在如今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教師還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改革創新教學內容,讓語文閱讀教學變得更加的直觀和立體,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凸顯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直接根據課本要求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但是對于當今絕大多數同學來說,閱讀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已經成為一種負擔和任務,甚至很多學生對于閱讀的態度,更像是走過場,將閱讀僅僅看做是一種形式。因此,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若想要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還是需要讓學生明白閱讀的重要性和閱讀的魅力,讓學生從根本上愛上語文閱讀并且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融入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之中。例如,在講授《春天在哪里》一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戶外感受大自然的風光,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地看見嫩綠的柳枝,以及它隨風擺動的模樣,也能夠感受到微風吹拂耳邊的溫柔,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可以做一定的示范性閱讀,并且充分地將情感與環境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中所表達出的意境,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教師可以順勢提出一些與所授內容相關的問題,比如,“哪位小朋友知道與春天有關的古詩呢?給我們分享一下好不好?”如果學生因為害羞不愿意配合的話,教師還可以從側面來引導學生,使他們能積極融入課堂氛圍。比如:“我記得我們在以前曾經學過一首古詩叫做《詠柳》,我們一起來試著回想一下這首古詩描寫的究竟是哪個季節好不好?”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還可以讓學生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平臺。教師設定問題,讓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聯想,避免了學生對所授課文理解錯誤的現象,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的語文儲備,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有效地鞏固了基礎知識,還能夠在一定基礎上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
二、改革創新教學內容,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直觀地反映著學生的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強弱。大量的閱讀積累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它既是學生習得各門學科知識的直接手段,也是學生了解知識的主要途徑。當然,若想要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需要在授課前進行認真的學習,充分體味教材,精準抓住文章中心點和線索的所在,以及在文章中所體現出的描寫手法,同時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切實做到“心中有文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閱讀知識點的時候,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來輔助語文閱讀教學,將學生感興趣的流行元素充分融入其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一些閱讀分享會,讓學生將近期自己所閱讀過的書籍或者是課文進行總結,分享給自己的同學。教師還可以設定一些與閱讀相關的主題,例如童話、科技、美術、動物等主題,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適當的引導,主動去搜索相關的書籍,并進行一定的閱讀,在學生進行閱讀分享會的時候,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總結情況、表現能力等,在分享會完成之后,教師還可以進行適當的點評與總結,幫助學生能夠更為全面地認識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以便于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矯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三、通過有效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技巧與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學習,除了需要學生刻苦用心鉆研之外,還需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和方法。教師講得再多也比不上學生自己來領悟。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一個情緒起伏較為激烈的階段,他們對于任何事情的新鮮度都不會維持太久,也不會自覺地在學習過程中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因此教師需要在這方面幫助學生建立一定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結構的大框架,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更加的流暢。當然,預習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對于學生來說,有效的預習方法是:首先略看即將要學習的課文全文,然后再仔細看看課后習題,最后再帶著問題精讀全文。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掌握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還能夠讓學生在教師授課之前充分了解學習內容。
總而言之,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靠教師的逐漸引導與鼓勵,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并且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充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以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2.
[2]賈雨林.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3,3(8):165.
編輯 趙飛飛